词条 | 匡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匡衡西汉大臣,经学家。东海承(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字稚圭。家贫而好学,庸作以供资用。射策甲科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荐其经明无双,然宣帝不好儒,故不用。元帝时,乐陵侯史高为标榜文雅,辟其为议曹史,并荐于明廷。拜郎中,迁博士,给事中,屡上疏言政治得失,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朝廷每有政议,傅经以对,言多法议。元帝以为堪任公卿,遂拜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任丞相,封乐安侯。成帝时,曾奏正南北郊,罢诸淫祀,实行祭祀制度的改革。后为有司劾奏专地盗土, 免为庶人, 终于家。 匡衡西汉经学家。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以说《诗》著称。元帝即位,衡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太子少傅,位至丞相,封乐安侯。衡上疏及议对朝政,多引《诗》以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指,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汉书·匡衡传》)以圣德纯茂,多本《诗》、《书》,《论语》、《孝经》,亦圣人言行之要,均宜细研深究。成帝时,为追条石显旧恶,为王尊所劾,免官居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