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三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5 十三经先秦已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汉时《乐经》亡佚,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存五经。唐初则称《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为九经。唐开成年间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合为十二经。五代去掉唐代十二经中的《孝经》、《尔雅》,增入《孟子》。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崇《孟子》,使其在经部的地位确立。最后被儒家尊为经典的十三经是:❶《周易》、 《十三经》儒家十三部书的合称。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故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种《礼》经、《周礼》(亦称《周官》)、《礼记》、《仪礼》和对《春秋》经的三种解释《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合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经部。合称十三经。南宋以后,人们将十三经及其权威性的注疏合刻。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是清阮元校勘本。 《十三经》13部儒家经典著作的统称。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历代为解释这些著作内容而作的注疏,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行较好的本子是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阮元刻本。1979年中华书局据原世界书局缩印阮刻《十三经注疏》重加影印,并作了补正。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十三经注疏》简体横排本,加有标点。1934年开明书店曾出版叶绍钧(圣陶)编《十三经索引》,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重订本。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自宋代朱熹以《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编为《四书》之后,《孟子》亦被升格至“经”的地位。连同唐文宗太和年间所刻“十二经”,合称“十三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为今之通行本,其细目是:《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