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动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动机dongji

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如有的学生学习是为多学知识建设祖国,有的学生学习是为了成为优等生,得到大家赞扬,有的则是为了不辜负父母、亲友的期望。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它推动学生去努力学习达到自己的上述目标。动机具有三种功能:❶激活功能。动机能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如饥择食、渴择饮,饥与渴的动机激发了人们是择食、择饮的活动。
❷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唤起行动,而且使人的行动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或目标。例如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学生可能去借书、买书,读书。这时学生行动指向的对象是书,从书中去获取知识。
❸维持和调整功能。当活动产生后,人是否能坚持这种活动,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就能获得强化,从而使活动持续下去。相反如果活动背离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得不到强化,这种活动就很难持续下去。如一个学生去听一课外知识讲座,当这一讲座内容正是他所想要了解的知识时,他就会坚持听完讲座,相反当讲座内容并不是他急需想要了解的知识时,听讲座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甚至终止听讲座的活动。
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多种分类方法,大体是:❶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在人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推动人去活动以满足生理需要。如饥渴、排泄、性欲等。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推动人去活动满足社会性需要。如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劳动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❷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如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嘉奖或免受父母的责备而学习。内在动机是指由人的内在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如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或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很好结合可以对行为起最佳的推动作用。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外在动机具有重要意义,如利用奖惩手段可以推动小年龄儿童的学习活动。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内在动机逐渐发展起来,可让学生发现学习本身的价值,以产生和促进学习的自觉性。

动机

是推动和指引个体的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或心理过程。动机能激发,并使有机体的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当行为产生后,动机又可以维持和调整行为。动机包括两个基本因素:需要和诱因。需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也就是有机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需要可以使人的内驱力增强,使完成活动的能量增多,对刺激更敏感,对刺激的反应更强,因而需要也叫推力,有了需要就可产生活动的动机,但仅有需要并不一定能产生行为,必须有满足需要的条件和对象,即诱因,有了需要和诱因,才能真正产生行为。诱因可造成“促进的环境”,促进环境的作用力又叫拉力。推力和拉力构成了行为的全部推动力。如果个体的行为满足了相应的需要,相应的动机也就降低了。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种。生理性动机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社会性动机是以个体的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包括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劳动动机、认识性动机(兴趣与爱好)等。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某种行为可能受多种动机的影响,即多种动机通过同一行为表现出来;一种动机也可能影响多种行为。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动机与效果并不总是统一的,有时良好的动机可能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认为目标的价值越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即期待)越大时,动机就越强,用公式表示为:动机=价值×期待。例如,某个人很想出国,但出国的可能性极小,可望而不可及,他出国的动机就很小。研究还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工作和学习中,要调节自己的动机处于最佳水平,以提高效率。

动机Dongji

推动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因素,常表现为愿望、意向等等。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意识到或未意识到的动机所发动的;由动机引起的行为总是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即朝向某一明确的目标或对象的,例如,出现学习、休息的动机时总是意味着已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具体的休息方式等;动机在活动发动后继续存在,维持和调节活动,克服干扰和障碍,直至活动达到即定的目标。可见,缺乏动机,人类的正常活动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动机和活动的关系异常复杂,不同个体身上,同样的动机可能以不同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而同一活动后面包含的动机也可能大不相同,所以,对学生的了解,应结合动机与活动两方面进行观察。动机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个体的需要,外部原因则是恰当的诱因。后者是指能够满足有机体的需要而激发其定向行为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缺乏诱因的情况下,个人可能处于需要状态而并无具体动机,如上课时学生可能感到饥饿但却不会有寻找食物的动机,因为条件不许可。但是需要总是要求人们寻找能满足它的对象的,所以一旦出现诱因,需要即转化为追求现实目标的动机。可见,需要和动机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一旦目标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动机即行消失。个体在一段时间里所具有的动机往往不止一种,不同动机在不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情况时便会产生冲突。动机冲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❶趋向一趋向冲突。即同时趋向于两种目标但不可能都实现时的心理冲突。如某学生的一笔有限的零用钱既想用来买书又想用以玩电子游戏;
❷回避一回避冲突。即同时想回避两种事物但不可能都满足时的冲突。例如下雨而没带伞时,即不愿意被雨淋又不愿意因躲雨耽误时间,而实际上必须接受其中一种情况;
❸趋向一回避冲突。既想接近某一事物又想回避另一事物或者对同一事物既有接近的愿望又有回避的愿望时产生的冲突。如某些孩子既希望星期天爸妈外出,自己可以自由自在无人管束,又怕这样会感到孤单害怕。趋一避式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也是很不容易进行决策的情况。更复杂的情况将表现为多重趋避,即面对多个目标,每一目标又各有其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增强在分析、判断、权衡的基础上尽快决策的能力,对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动机Dongji

在旋律型、节奏型、和声(单一方面或几方面)上有特点的最小单位。它一般是指环绕一个主要重音(即小节中的强拍,有时将复拍子小节中的次强拍也看为重音)所结成的音组。动机至少包含一个强音和一个弱音,它的长度一般为一小节,偶尔也有超过一小节长度的动机。动机具有鲜明的性格,某个动机本身或几个动机的结合,可以形成表达乐思的最基本部分“主题核心”。动机为音乐的发展和塑造鲜明的形象奠定了基础。动机包括“抑扬格”、“扬抑格”、“抑扬抑格”三种类型。抑扬格是从弱拍开始在强拍结束的动机。有强烈的解决倾向,动力强,有号召力。如柴科夫斯基 《第六交响乐》 第一乐章:


扬抑格是从强拍开始到弱拍结束的动机。它动力小,较稳定。如: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 31No3:


抑扬抑格是从弱拍开始,经过强拍,结束于弱拍的动机。它与抑扬格相似,动力的感觉在小范围内形成波浪式的起伏。如舒曼《狂欢节》中《基阿林娜》(参见乐句条)。

动机

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动力,是行为的内部原因。它以需要为基础。主要职能包括:唤起行动的始动职能、维持行动趋向一定目标的定向职能、使行动比较容易进行的强化职能、为达到目标形成一定模式的调整职能。

动机

道德评价的根据之一。指趋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或愿望,即行为动因。它是促使人们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机是主体行为的起点,它表现出个人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动机是以个人的社会生活需要为前提的,常常表现为兴趣、欲望、理想和目的等形式,它是确立主体行为目的的依据。在行为过程中,动机引导人们向一定的目标努力。在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中,道德动机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受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的,并且受个人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水平的影响。评价个人行为善恶不仅要考察动机本身,而且要考察其行为实践及效果,这样才能做出公正的道德评价。在伦理学史上,一些伦理学家片面强调动机而否定效果,导致唯心主义的动机论。

动机motivation

动物从事某种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常由其表现行为推断之。动机来自许多因素的综合,如各种刺激因素,动物本身的性能如经验、遗传及当时的生理状态。各种因素均有先天的,但也可因不同的组合而产生不同的动机。不管如何改变,动机常表现某一特定趋向。有时动机和驱力为同义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