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六天魔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96 十六天魔舞

元代著名乐舞。与唐代霓裳羽衣舞齐名。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创制,色彩浓郁并具有宗教神秘性的女子舞蹈。头梳许多辫子,头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穿大红销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手拿“噶布喇完”。伴奏乐器有龙笛、头管、𥱧、筝、琵琶、笙、胡琴、小鼓和响板。元代诗人张昱诗写十六天魔舞:“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长在月宫听。”舞蹈旋转急速,飘然若飞。著名的表演者称三圣奴、妙乐奴和文殊奴。

十六天魔舞

又称天魔舞。用于礼佛、宴享。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创制。元代统治者信奉佛教,所以这个舞富于宗教的神秘色彩,属于佛教密宗一派的乐舞。舞时十六个宫女扮演天魔女,八人一列,头上梳着很多发辫,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穿大红销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手里拿一种叫“噶布喇完”的法器,也有手里拿昙花的。元代张昱在诗中称:“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长在月宫听。”该舞由十一个宫女组成乐队伴奏,乐器有龙笛、头管、小鼓、琵琶等,另有一个拿铃杆配合乐队伴奏。

十六天魔舞

元代宫廷著名舞蹈。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由16个宫女表演而得名。此舞最初系元顺帝时西蕃僧人所献,元顺帝尤为喜欢,并迷恋此舞。由于元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所以,史书批判元顺帝时将此舞视为 “亡国之音”。元顺帝时,宫中有三舞女擅长表演此舞,她们是妙乐奴、文殊奴和三圣奴。舞者垂发束辫,头戴象牙佛冠,身披璎珞,手执叫 “噶布喇完”的道具(法器)。元代张翥《张蜕庵诗集·宫中舞队歌词》对此舞有生动描绘 “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舞者身着仙衣,舞动如行云飞雪般不定,似有仙女飞升之感。元人张昱的诗曰:“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长在月宫听。”
据记载,此舞当时为宫廷仪式中赞佛所用,只有受秘密戒的宫官才能观看。元朝亡后,此舞随之消失。

十六天魔舞

中国古代宗教舞蹈。1354年创编出来盛行于元代宫廷。由16个宫女扮演天魔女,手执“噶布喇完”法器或昙花而舞,其中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3个舞伎表演最为出色。伴奏乐队由11个宫女组成。用于礼佛、宴享。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