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部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十部乐

唐代宫廷燕乐。又称十部伎。唐贞观时,在原*九部乐的基础上,增加高昌部,合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056 十部乐

唐代整理规范的十部宫廷乐舞。十部乐是在隋代九部乐基础上发展的,增设了高昌乐。十部乐包括《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高昌乐》、《康国乐》。燕乐和清乐是汉民族的传统乐舞,虽然在十部乐中只占两部,但其乐舞所含舞蹈数量很多,而且是经过历代的加工更日臻完美,成为十部乐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凉乐是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的乐舞; 天竺乐是印度的舞蹈和音乐;高丽乐是朝鲜的乐舞;龟兹乐是新疆库车一带的音乐舞蹈; 安国乐是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的音乐舞蹈,疏勒乐是新疆疏勒县一带的音乐舞蹈;康国乐是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的音乐舞蹈;高昌乐是新疆吐鲁番一带的音乐舞蹈。十部乐的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它继承了前朝的传统舞蹈,也在交流中吸收了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舞蹈文化,为形成和发展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华民族舞蹈风格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十部乐

中国古代宫廷乐舞。又名十部伎。公元642年,唐太宗李世民宴请百官时,在“燕”乐等“九部乐”基础上增加“高昌乐”从而形成“十部乐”(高昌乐为今新疆吐鲁番地区乐舞)。舞蹈表演者共约60人,伴奏者多达100余人。除“燕乐”、“清商乐”外,其余“龟兹”、“康国”乐等8部乐舞均为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

十部乐

唐代宫廷乐舞,用于朝会大典。是在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隋初制七部乐: 《国伎》 、《清商乐》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即礼毕)。后又增 《康国伎》 、《疏勒伎》 成为九部,并将代表中原传统文化的 《清商》列在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唐建国不久即废《礼毕》 ,把当时创作的歌颂唐王朝的《燕乐》列在第一。后唐太宗让百官加奏 《高昌伎》成十部乐。除《清商》 、《燕乐》两部外,其余八部都是兄弟民族或外国乐舞。它们大多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服饰也为民族特色的服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隋朝及唐初各民族、各地区乐舞原有的特征和中原乐舞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