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宋孝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宋孝宗1127—1194即赵昚,初名伯琮,后赐名瑗,又名玮。字元永、元瓌。是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为太祖少子秦王赵德芳一支。父季王赵子偁,母张氏。因高宗赵构无子,赵昚被纳为嗣子,育于宫中。他聪明英毅,读书强记,天资特异,卓然为南渡诸帝之首。即位前曾任保庆军节度使、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镇南军节度使,历封建国公、普安郡王、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 立为皇太子。同年内禅即位。时年三十六岁。赵昚即位,皇权由太宗赵光义一系转回太祖赵匡胤一系。赵昚做太子时就主张积极抗金,曾请求亲自当先锋抗敌。即位之初,召见主战派张浚,加封少傅、魏国公,任命他与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追复岳飞、岳云官爵,依礼改葬,并驱逐秦桧余党,以示抗金决心,朝野上下为之一振。隆兴元年(1163) 四月,张浚屯兵淮河一线,派濠州李显忠、泗州邵宏渊两军出师北伐,结果符离 (今安徽宿县北)一战,宋军大溃。此后,张浚被排挤出朝,孝宗赵昚也对北伐犹豫动摇。次年,宋金签定 “隆兴议和”。其后三十余年,尽管赵昚不断整军备战,修筑城防,包括给岳飞加谥武穆以鼓舞抗战派,但北伐始终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淳熙十年 (1187) 高宗病死,赵昚服丧,太子惇参予政事,两年后赵昚退位,自称太上皇,将皇帝内禅给太子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