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nanguaCucurbita 
俗名倭瓜、番瓜、北瓜。葫芦科, 南瓜属植物。一年生蔓生草本。茎长达数米,节处生根,粗壮,有棱沟被短硬毛,卷须分3~4 叉 。单叶互生,叶片心形或宽卵形,5浅裂有5角,稍柔软,长1 5~30厘米,两面密被茸毛,沿边缘及叶面上常有白斑,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花单生,雌雄同株异花 。雄花花托短。花萼裂片线形,顶端扩大成叶状。花冠钟状,黄色,5中裂,裂片外展,具绉纹。雄蕊3枚 。花药靠合,药室规则S形折曲。雌花花萼裂显著,叶状,子房圆 形或椭圆形,
室,花柱短, 柱头3, 各2裂。瓠果,扁球形、壶形、圆柱形等,表面有纵沟和隆起,光滑或有瘤状突起,果柄有棱槽,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种子卵形或椭圆形,长1.5~2厘米,灰白色或黄白色,边缘薄。花期5~7月,果期7~9月。原产于亚洲南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果实作蔬菜;种子含油可食用,种子(南瓜子)和瓜蒂常入药,能驱虫、健脾、下乳。
南瓜cushaw
夏季蔬菜蜜源植物。学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Poiret。别名番瓜、倭瓜、饭瓜。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茎粗壮,匍匐于地面, 节部常生根。单叶互生, 叶掌状五裂。花单性, 雌雄同株, 花冠钟状, 黄色。蜜腺位于花冠内子房基部或雄蕊基部。瓠果, 重可达25千克。
南瓜原产于中、南美洲,世界各地普遍栽培,中国首见于元代贾铭撰写的《饮食须知》(14世纪中期)。现各地广泛种植,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栽培面积较大。南瓜有较强的抗旱力,对日照强度要求较高,喜微酸性土壤(pH5.5~6.8),以砂性土或壤土为宜。果实生长适温为25~27℃。5~8月开花,盛花期50~60天,在开花期泌蜜适温是25~30℃,泌蜜丰富,花粉量大。主产区一群蜂可产蜜5~10千克,花粉除供蜂群繁殖外,可生产食用花粉。

(a)

(b)
南瓜花粉粒
(a)形态(×550);(b)刺状雕纹(×300)
南瓜花粉粒圆球形,直径为90~150微米,具散孔,孔数约11~13个,大小为20微米,具孔盖,盖上具刺和颗粒状雕纹。外壁表面具刺状雕纹,刺分布均匀,长为4~5微米,刺末端渐尖,刺间表面具细颗粒。(见图)
南瓜pumpkin
葫芦科(Cucurbitaceae)南瓜属中叶片具白斑、果柄五棱形的栽培种,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学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别名中国南瓜、番瓜、倭瓜、饭瓜等。染色体数2n=2x=40(~48)。每100克鲜果含水分91.9~97.8克、碳水化合物1.3~5.7克、胡萝卜素0.57~2.4毫克等营养成分。嫩果或成熟果作菜、作馅料。种子含油量达50%以上,可加工成干香食品。
起源与传播 曾有学者认为南瓜起源于亚洲南部,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及日本等地,欧美甚少,故有“中国南瓜”之名。后来根据考古资料及品种资源的分布,确认南瓜起源于中、南美洲。南瓜在中美洲有很长的栽培历史,中国明初(14世纪)贾铭的《饮食须知》中有“南瓜,味甘性温”的记述。现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亚洲栽培面积最多,其次为欧洲和南美洲。中国普遍栽培。
植物学特征 根系发达,再生力强。茎蔓生,五棱形有沟;叶掌状五裂,缺刻浅,叶脉分枝处有明显白斑,被刚毛,卷须有3~4个分叉。分枝力强。花单性,雌雄异花同株,黄色。雌花萼筒短,萼片常呈叶状,雄花萼筒下多紧缢,花冠多翻卷呈钟状,花梗五棱;瓜蒂近果处扩大成喇叭状。果实有圆筒、扁圆或球形,果面平滑或有瘤状突起,果皮深绿或绿白相间。成熟果黄色,多蜡粉:种子近椭圆形、白色,边缘厚,千粒重81~119克。

南 瓜
类型和品种 按果实形状分成两个变种。
圆南瓜(var.melonaeformis) 果实扁圆或圆形,果面多有纵沟或瘤状突起,果实深绿色,有黄色斑纹。如湖北的柿饼南瓜,甘肃的磨盘南瓜,广东的盒瓜,台湾的木瓜形南瓜等。
长南瓜(var.toonas) 果实长,头部膨大,果皮绿色有黄色花纹。如山东的长南瓜,浙江的十姐妹,江苏的牛腿番瓜等。
生长发育和果实形成 南瓜的生长发育过程分四个时期:❶发芽期:种子萌动至子叶展平,第一片真叶显露,约10天左右。种子发芽温度在13~35℃,适温为25~28℃。
❷幼苗期:从第一片真叶显露到第五片真叶展开,历时约30天。主侧根生长迅速,每日可增长4~5厘米。真叶陆续展开,茎节开始伸长。此期末开始出现卷须,早熟品种可出现雄花蕾,有的出现雌花和分枝。
❸抽蔓期:第五片真叶展开至第一雌花开放,约10~15天。茎的生长速度加快,雄花陆续开放,为生长盛期。植株生长温度15~30℃,不耐轻霜。
❹结果期:第一雌花开放至果实成熟,茎叶生长与开花结果同时进行,约50~70天。此期根系增长速度逐渐降低,果实各种组织结构分化形成。同化产物向果实转运。果实生长适温25~27℃。南瓜生长速度快,叶面积大,蒸腾强度高,约500克·米
-2·小时
-1(g·m
-2·h
-1),蒸腾系数为700~800。因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根的渗透压日间为7.2~13.5个大气压,夜间为4.8~12.0个大气压,故南瓜对土壤湿度的要求不太严格,有较强的抗旱力。在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授粉不良。南瓜属短日照植物,对日照强度的要求较高,光饱和点45 000勒克斯,光补偿点为1 500勒克斯。在空气含CO20.04~0.05%、温度为22.4~24.8℃、光照强度10 000勒克斯时,幼叶的光合强度为1.2~1.3CO
2毫克·分米
-2·小时
-1(CO
2mg·m
-2·h
-1)。
栽培技术 南瓜在中国多为一年一茬,行露地直播或育苗移栽。10厘米地温稳定在12~13℃以上时,开始露地直播,要使幼芽在断霜后出土。南瓜种子在温水中浸种4~6小时后,置26~30℃处催芽。当胚根伸出种皮2~3毫米时,选晴天播种。播种前浇足底水,苗床管理见黄瓜。
栽培南瓜需2~3年轮作。喜微酸性土壤(pH值为5.5~6.8)。对土质要求不严,以砂性土或壤土为宜。每生长1 000公斤果实,吸收氮3.92公斤、磷2.13公斤、钾7.29公斤。结合春耕(或秋耕)施用基肥,生长期内需分期追肥。栽植密度一般行距130~150厘米,株距40~50厘米,早熟品种或单干短蔓整枝的可稍密植。主蔓生长到40~50厘米开始压蔓,每5~6节压一道蔓,结合压蔓进行摘心和摘除多余侧枝。南瓜较耐旱,可根据当地雨水多少,及时进行灌溉和排水。南瓜为虫媒的异花授粉植物,多雨季节需人工授粉。
南瓜多食用成熟果实。开花后40~60天成熟采收。果实成熟标志:果皮变硬,绿色消失,呈现粉红色,果粉增多,果柄变黄。南瓜果实在5~10℃温度及70~75%的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能贮藏3~6个月。贮藏过程中果实的水分、糖及维生素类物质逐渐减少,纤维素增加。
选具本品种性状、无病虫的植株作种株。留第二(或第三)个正常雌花,人工隔离授粉,座果后疏去多余雌花。成片留种时,品种间隔离1 500~2 000米。种瓜成熟采收后放置10~15天,剖瓜取种,洗净,晾晒,于干燥冷凉处贮存。
病虫害及防治 有角斑病(Septoria cucurbitacea-rum),为真菌病。在叶片上因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淡褐色至白色、边缘明显的病斑,继而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病重时病斑连片,叶枯死。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附在病残体上土表越冬,借风雨传播。宜实行轮作; 加强水肥管理: 收后清除病残株烧毁或深埋; 发病初期喷洒代森锌、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等药物。此外还有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等(见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