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厂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厂卫明代掌管侦伺缉捕的特务机构的合称。厂指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它们是由宦官一手操纵掌管的;卫指锦衣卫,它是由皇帝的亲军改建的。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将其亲军都尉司改置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除掌护卫皇宫和出入仪仗外,特命兼管刑狱并赋予巡察缉捕和审问的权力。其下分设南北镇抚司,南司专理本卫刑名,北司专理诏狱。明成祖时,不仅保留了锦衣卫,又在永乐十八年 (1420年)设立了东厂,专掌缉访官民中的谋逆、妖言、大奸恶。东厂由皇帝最亲信的宦官提督,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 “提督东厂”,厂内人称 “督主”,或称“厂公”,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之第二或第三人充任。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宪宗成化十三年 (1477年),始设西厂,命太监汪直提督,进行侦察活动的番役比东厂多一倍,屡兴大狱。成化十八年罢撤。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正德五年,刘瑾被杀,西厂亦随之撤废。武宗在设立西厂的同时,又于正德三年设内行厂,侦伺范围更广,连东、西厂也在侦察之列,其行为也更为酷烈。刘瑾被杀后废除。明代厂卫,大小特务达十数万人,暗缉明捕,杀人如草,成为明代司法黑暗的一大弊端。 厂卫Chang wei明代特务机构的合称。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全称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明初胡惟庸案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尖锐。为加强和保卫皇权,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设置锦衣卫,作为侍卫皇帝的军事特务机构。锦衣卫首脑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下设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锦衣卫职掌皇帝出入仪仗和安全保卫,又兼管刑狱和拥有巡察缉捕之权,锦衣卫设有专门的法庭和监狱,案犯可不经司法部门的审理而定罪,凡是由锦衣卫定罪下狱的称为“诏狱”。锦衣卫用刑惨酷,多致人于死地。东厂始设于永乐十八年(1420),全称为东缉事厂,专门由宦官统领,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同锦衣卫一样,东厂的职责是搜捕“妖人”、“叛逆”、“大奸恶”(《明史》卷九十五《刑法志》),也可以不经司法部门批准,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东厂的设置给宦官干政提供了方便。明宪宗时,特务政治更加发展,成化十三年(1477)设立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权在东厂之上。“所领缇骑倍东厂”(同上)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朝官王越、陈钺,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并对人民的秘密结社给予严厉的镇压。明武宗时刘瑾干权,命其党羽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又设内办事厂,即内行厂,由他亲自统领,宦官的势力益炽,一时冤狱四起。刘瑾被诛后,罢内行厂、西厂。而东厂与锦衣卫一直保留至明亡,明历代皇帝都依靠厂卫进行特务统治。 厂卫明代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锦衣亲军指挥司,简称锦衣卫。本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太祖为加强皇权,令其兼理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长官为指挥使,设有同知、佥事、镇抚司等官。其下设有官校,专司侦察。东厂置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之第二、第三人充任提督。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下有隶役、缉事等官,均由锦衣卫拨给。诸事可直接上报皇帝,权过锦衣卫。西厂设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以太监汪直任提督,其权势超过东厂。后因反对强烈,废。武宗时一度恢复,旋废。其时又置内行厂,由权宦刘瑾任指挥,权在东、西厂之上。刘瑾死后废。厂卫是镇压反抗、加强专制统治的特务机构,往往成为权臣和专权宦官打击异己的工具。 厂卫明代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总称。锦衣卫于洪武十五年(1382)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侍卫; 管理皇帝的出入仪仗。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刑狱,从事巡查,缉捕、审讯、判刑等活动,有特设的监狱和法庭。下置镇抚司,由功臣、外戚充任最高长官指挥使,下设同知、佥事、镇抚等官。对犯人用刑残酷。东厂设于永乐十八年(1420),置东安门北,由太监提督,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从事特务活动,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成化十三年(1477),宪宗为加强特务统治,增置西厂,由太监汪直提督,屡兴大狱,权势大于东厂和锦衣卫。十八年 (1482) 被罢。武宗对专权宦官刘瑾复置西厂,并另设内行厂,由他直接指挥,东厂、西厂也要受他监督。刘瑾罪诛后废除西厂、内行厂。锦衣卫和东厂一直为害至明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