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原子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原子量yuanzi liang参见“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半径 (yuanzi banjing) 根据量子力学,核外电子运动没有固定轨道,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几率密度的分布。通常把核到最外层电子的平均距离定义为原子半径。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无法精确测定一个单独原子的半径,只能用实验方法,如X射线衍射法,测定出晶体中相同原子核间距离,或用同核双原子分子键长,被2相除得出。不同元素原子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就是同一元素的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化学键的分子和晶体。因而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可能表现形式不同,就是同一元素的原子半径也可能有不同形式。根据测定方法的不同,通常有3种原子半径:❶金属半径 金属晶体中相邻两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称做该元素原子的金属半径,如铜的金属半径r金=127.8pm。 原子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于1979年规定,一种元素的原子量的“该元素1摩尔质量对核素612C1摩尔质量的1/12的比值。”其符号为Ar(E),例如Ar(O)=15.9994。一种原子如果有2种以上的同位素,其实际原子量则为所含同位素以612C为标准所得的平均相对质量。过去化学上所用的原子量是以氧的平均同位素量(原子量)等于16为标准的,而物理上以氧的最常见同位素816O的原子量定为16。1961年改为以碳的最常见的同位素原子质量等于12为标度,从而统一了化学原子量和物理原子量的标准。目前测定原子量多采用质谱计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