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文运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文运动guwen yundong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都进行改革。 古文运动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文体改革运动。所谓“古文”,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奇句单行而且不讲究对仗声律的文体,它上承三代两汉文体,因此叫“古文”,实际要求恢复先秦两汉的传统。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萧颖士、李华等人都曾努力从事古文创作,但未能扭转六朝以来的风气。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及李翱、皇甫湜等人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并将这种文体改革与当时儒学复古运动结合起来,提出了系统的古文理论,要求“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要求“词必己出”“文从字顺”,从而在继承三代两汉散文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文学语言。由于他们的大力提倡及成功的创作实践,古文写作迅速普及,从贞元到元和几十年间,古文写作形成一种风气,占据了文坛重要地位,于是这次变革被称为“古文运动”。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对后代散文创作有深远影响。 古文运动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文体上,古文即指先秦散文,古文运动即“散文运动”,以同六朝以来专讲排偶、辞藻、音律和典故的骈文相对立。愈等借助儒学的复古运动,进行文体的改革,变骈为散,注重内容充实。自贞元至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取代了骈文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 古文运动唐代中期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领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是指自由质朴的先秦两汉文章。韩愈首先提出这一概念。与魏晋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相对立。“古文”特点是奇句单行,不拘格式,不象骈文那样讲空排偶、辞藻、音律和典故。唐朝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式主义之风。稍后,又得到散文名家柳宗元的支持,他们彼此呼应,积极从事古文的宣传和创作,逐渐形成一种文学思潮,这就是所谓的“古文运动”。作为一种文学主张,要求恢复古代散文传统,反对华而不实的骈文,并不始于韩愈。早在隋代,李谔、王通等人便起来反对六朝文学,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唐代初期的陈子昂更是高举复古主义的旗帜,“独沂颓渡,以趣清源” (李舟《独孤常州集序》)。到天宣、大历年间,李华、萧颖士、梁肃等人也都努力进行古文的宣传和写作。这都为古文运动在中唐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韩柳领导的“古文运动”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在内容上,针对骈文空洞无物的弊病,主张“文道合一”、“文以明道”,要求文章应反映现实; 在形式上,首先提出革新文体,要求突破骈文的四六对偶的束缚,句式不拘长短,只要“文从字顺”就行。其次要求“务去陈言”,不因袭前人旧句,要“辞必己出”。此外,他们还提出“文以行为本”,强调作家要先“立行”,注意品德修养。可以看出,这个表面上的“复古”,实际上是革新。这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加之韩柳等人身体力行,因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贞元、元和二、三十年间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上的主要风尚。它不仅打击了风糜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而且促进了唐传奇小说的发展,并启示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体文风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散行单句、不拘一格的散文,因为它上继先秦两汉的文体,所以称古文。唐代中叶,韩愈及其追随者李翱、皇甫湜、欧阳詹、李观、沈亚之等人,继陈子昂、萧颖士、李华、元结、独狐及、柳冕等之后,极力倡导这种文体,借以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后来又得到柳宗元的积极支持和大力赞助,自贞元至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潮流和风尚,文学史上即称之为“古文运动”。这次运动打着复古的旗帜,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佛道二教,以整饬社会风尚。在文风上则开展文体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其代表人物韩柳等人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为主,鼓吹儒家传统的古道,提倡阐发、传达古道的散文;强调文章的语言要新颖独特,不落陈言的俗套,反对模拟因袭的不良文风;要求文句妥帖畅达,不流于艰涩难懂,反对粉泽雕饰的颓靡习气。他们认为真正优美的作品,不仅应该有完美的形式,而且必须有正确而充实的内容,二者不可偏废。这种理论虽然不无复古的成分,但其主要精神还是对文体文风的革新。参与这次运动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上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古文运动的成功结束了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启示了北宋的复古运动,开创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传统,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