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文运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文运动guwen yundong

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都进行改革。
所谓“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上承先秦两汉散文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文鼎盛,统治文坛。它们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反映现实,表达思想。齐梁时刘勰著《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应“宗经”、“征圣”和“明道”;西魏宇文泰提倡复古,苏绰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但影响不大;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主张复古,也未能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王勃杨炯虽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仍以骈文名重一时;陈子昂张复古旗帜,有一定影响;唐玄宗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相继而起,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他们研习经典,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进一步提出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一时弟子甚众,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声势较大的古文运动,使散文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学习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他们以道为目的,文为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不过韩愈的道更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政治革新的主张更突出。他们的古文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❶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所以要获得文学上的成就,就要从道德修养入手。
❷关于学习的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破除仅以儒家书籍作为经典的成见,将五经子史的文章归入文学的范畴,肯定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并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创作。
❸在语言方面提倡革新、创造,反对模仿因袭,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学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樊绍述墓志铭》),还认为运用语言必须“文从字顺”,做到“因事陈词”,“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
❹文学批评必须重视作品的思想价值,认为那些辞藻美丽、内容错误的作品就好象“用文锦覆陷阱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❺写作必须持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❻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妄自菲薄当代作家的作法提出不满。这些都充分表明,唐代古文运动的实质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师徒相承,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门弟子中最出名的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型书面语言,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承袭古文运动余绪,用古文体写讽刺小品文,在文坛独放异彩。
唐代古文运动对后代有重大影响,宋代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之古文家无不从中受到启发。唐代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古文运动

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文体改革运动。所谓“古文”,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奇句单行而且不讲究对仗声律的文体,它上承三代两汉文体,因此叫“古文”,实际要求恢复先秦两汉的传统。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萧颖士、李华等人都曾努力从事古文创作,但未能扭转六朝以来的风气。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及李翱、皇甫湜等人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并将这种文体改革与当时儒学复古运动结合起来,提出了系统的古文理论,要求“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要求“词必己出”“文从字顺”,从而在继承三代两汉散文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文学语言。由于他们的大力提倡及成功的创作实践,古文写作迅速普及,从贞元到元和几十年间,古文写作形成一种风气,占据了文坛重要地位,于是这次变革被称为“古文运动”。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对后代散文创作有深远影响。

古文运动

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文体上,古文即指先秦散文,古文运动即“散文运动”,以同六朝以来专讲排偶、辞藻、音律和典故的骈文相对立。愈等借助儒学的复古运动,进行文体的改革,变骈为散,注重内容充实。自贞元至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取代了骈文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

古文运动

唐代中期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领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是指自由质朴的先秦两汉文章。韩愈首先提出这一概念。与魏晋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相对立。“古文”特点是奇句单行,不拘格式,不象骈文那样讲空排偶、辞藻、音律和典故。唐朝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式主义之风。稍后,又得到散文名家柳宗元的支持,他们彼此呼应,积极从事古文的宣传和创作,逐渐形成一种文学思潮,这就是所谓的“古文运动”。作为一种文学主张,要求恢复古代散文传统,反对华而不实的骈文,并不始于韩愈。早在隋代,李谔、王通等人便起来反对六朝文学,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唐代初期的陈子昂更是高举复古主义的旗帜,“独沂颓渡,以趣清源” (李舟《独孤常州集序》)。到天宣、大历年间,李华、萧颖士、梁肃等人也都努力进行古文的宣传和写作。这都为古文运动在中唐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韩柳领导的“古文运动”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在内容上,针对骈文空洞无物的弊病,主张“文道合一”、“文以明道”,要求文章应反映现实; 在形式上,首先提出革新文体,要求突破骈文的四六对偶的束缚,句式不拘长短,只要“文从字顺”就行。其次要求“务去陈言”,不因袭前人旧句,要“辞必己出”。此外,他们还提出“文以行为本”,强调作家要先“立行”,注意品德修养。可以看出,这个表面上的“复古”,实际上是革新。这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加之韩柳等人身体力行,因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贞元、元和二、三十年间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上的主要风尚。它不仅打击了风糜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而且促进了唐传奇小说的发展,并启示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

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体文风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散行单句、不拘一格的散文,因为它上继先秦两汉的文体,所以称古文。唐代中叶,韩愈及其追随者李翱、皇甫湜、欧阳詹、李观、沈亚之等人,继陈子昂、萧颖士、李华、元结、独狐及、柳冕等之后,极力倡导这种文体,借以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后来又得到柳宗元的积极支持和大力赞助,自贞元至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潮流和风尚,文学史上即称之为“古文运动”。这次运动打着复古的旗帜,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佛道二教,以整饬社会风尚。在文风上则开展文体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其代表人物韩柳等人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为主,鼓吹儒家传统的古道,提倡阐发、传达古道的散文;强调文章的语言要新颖独特,不落陈言的俗套,反对模拟因袭的不良文风;要求文句妥帖畅达,不流于艰涩难懂,反对粉泽雕饰的颓靡习气。他们认为真正优美的作品,不仅应该有完美的形式,而且必须有正确而充实的内容,二者不可偏废。这种理论虽然不无复古的成分,但其主要精神还是对文体文风的革新。参与这次运动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上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古文运动的成功结束了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启示了北宋的复古运动,开创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传统,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3: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