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可持续发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摒弃传统的以经济一极增长为主导和目标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系统、整体观念的一种全新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其定义五花八门,至少有10种以上。较权威,也是国际流行的定义,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提出的,即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因为该委员会当时的主席,也是制定上述报告的主要组织者系挪威首相布兰特夫人,故这一定义又称为 “布兰特定义”。
由于包括 “布兰特定义” 在内的上述各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存在着较大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主要是忽略和无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既有的差距,强调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掩盖了人与人的矛盾; 强调代际协调而忽视了代内协调,因而不可避免地包含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容和指标。对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对话和辩论,终于在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期间达成共识,并且以《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 “可持续发展” 的声明》 形式,记载了这一共识。《声明》 全文如下:
“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涵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计划、轻重缓急及发展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管理也具有很大重要性。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方面的某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1989年联大期间,经过一系列南北谈判与磋商,通过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联合44/228号决议,重申了上述共识,作出了授权于1992年召开最高级别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促进全球 “可持续发展” 的决定。1992年的环发大会以“可持续发展” 为指导方针,最后制定并通过了 《21世纪行动议程》 和 《里约宣言》 等重要文件,并且号召各成员国制定其本国的 “可持续发展” 战略与政策,并加强合作,以推动 《21世纪行动议程》的落实。为此,联大于1992年底通过决议,建立了联合国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评审环发大会的后续行动等。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联合国环发大会及其后续工作,不仅赞同环发大会提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而且在全世界率先制订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对象和方案的 《中国21世纪议程》 等14项文件,并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两项重要战略。当然,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在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所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形势还相当严峻,可谓任重道远。但是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实施,加上全体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迄今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所下的定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环境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生态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从社会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人口增长趋于平衡,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或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和将来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从科技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从经济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目前被广为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予以界定,经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一系列对话和辩论,于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期间达成共识的: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它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满足需要”,同时又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留下了阐释空间。发达国家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水平已经能够使人们过上满足基本需求的好生活,因而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进分配公平和改变生产、消费方式,甚至可以像西方一些激进人士所主张的那样限制经济增长。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收入水平低,有大量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从总体上看,其创造财富的能力距满足全体居民基本需求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减少贫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说,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持续”,而发展中国家的重点在“发展”。
可持续发展应满足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不同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利用有限资源。各国拥有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2)可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虽然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但是,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实行一整套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环境政策。而且由于这三者本质上互相依存,三方面的政策必须相互协调。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实行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发展战略,不能实行导致长期贫困的短期政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基于现有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状况,寻找最适宜的增长途径;发达国家要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可持续性还要求全面履行成本原则,不能忽略经济增长的社会和环境成本。
在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财富、资源和机会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公平分享。即,所有公民享有安全、人权、社会福利(诸如食物、健康、教育、庇护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的最低标准的权利。社会公平意味着保证所有的人有受教育的条件和就业的机会,对社会的贡献得到公正的酬劳和补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所有社会部门的积极参与。政府在制定关于社会公平和人口发展规模的基本社会政策时应对广大公众负责。它需要吸收、利用当地人民的知识和经验,加强社会群体计划和管理自身生活的能力。
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生物圈的基础结构不断投入,以保证所有生命依赖的环境商品和服务的持续性和质量。环境可持续性要求在利用自然资本时,不削弱自然的生产力或环境商品和服务对人类福利的综合贡献。为保证人类行为不导致不可逆的环境破坏,应贯彻预防原则,即当科学界对于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争议与不确定性,但如果不采取行动而发生错误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时,依然有必要采取预防行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