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阁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70 台阁体明初永乐、弘治年间流行于上层官僚中的一种文风,因其代表人物时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分别为华盖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同为宰辅)他们的诗文,多为应制颂圣、题赠酬唱之作。内容空虚贫乏,陈陈相因;形式上追求雍容典雅,安闲工巧。其影响所至,上层士大夫也纷纷仿效,形成一股形式主义文风,并统治文坛近百年。其后因前、后七子复古派起而扫荡之,遂告结束。 台阁体taigeti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文学流派。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三杨均是台阁重臣,故称其作品为台阁体。他们的诗歌充溢着大量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作,表面上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实际上不过是因袭陈套,脱离现实生活,内容平庸乏味,这种诗歌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整个诗坛。弘治中,台阁体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树起了文学复古的旗帜,反对台阁体,很快就取代了它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 台阁体明初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等人为代表的文风。所作诗文多应制逢迎、歌功颂德,形式雍容典雅。由于他们的地位与影响,当时沿为风气。 台阁体明代永乐、弘治前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因他们都是“台阁重臣”故有“台阁体”之称。台阁体作品,内容歌颂功德,粉饰太平,形式精工典丽,平庸乏味,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文风。后来,由于前后七子的反对渐渐退出文坛。 台阁体明初的一种诗风。主要代表作家为杨士奇(1365~1444)、杨荣(1371~1440)、杨溥(1372~1446),时称“三杨”,因三人先后官至大学士,皆为台阁重臣,故名。永乐、成化年间,流行于上层官僚集团之中。直至“前后七子”起来反对,始逐渐退出诗坛。其诗多为歌功颂德之作,词气安闲,雍容典雅,注意形式美,但缺乏生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