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司母戊方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88 司母戊方鼎

商代盛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高133厘米,重875公斤,为现存商、周青铜器中形制最大的鼎器。鼎腹部每面中心均为光洁的素面,四周布满饕餮纹、夔龙纹等神异形象。鼎耳侧面,饰两只对向的猛虎,巨口大张,共衔一人头。具有神秘、恐怖、威严逼人的效果。整个器形庄严厚重,体现着商代奴隶主贵族至高无上的权威。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方鼎

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而铸的礼器。鼎呈方形,四足直立、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商、周青铜礼器中形制最大者。鼎身饰有盘龙纹及饕餮纹,以示丰收、吉祥; 耳廓上铸有虎咬人头纹,显得威武、庄严; 柱足上有小巧的蝉纹,纹样清晰活泼。腹内有铭文 “司母戊”三字。“司” 释为祠,即祭祀的意思,“母戊” 即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方鼎浑厚雄伟,制作工艺高超巧妙,采用分体浇造法浇注。先把身、耳、足分别铸成部件,每个部件要用两块至八块型范,然后再将各个部件合铸成一个整体。工艺流程复杂,工序衔接紧密,在当时需二三百名工匠同时操作,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此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制品,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通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长方形腹,直口、宽沿、双立耳,平底有四柱状足,造型厚重雄浑,气势恢宏。耳的外廓饰双虎噬人头纹,腹部的周边饰兽面纹,四面的中心空白无饰。


司母戊方鼎


衬托出凸起的边饰。鼎腹四角各饰一道扉棱,与腹部上、下边饰中间的短扉棱相呼应,严整而富于变化。足的上部皆饰一兽面纹,下接三道弦纹,与腹部装饰衔接、过渡自然。通体纹饰布局严谨,与造型结合紧密,制作精美,使器体更加庄重、威严。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或释为“后母戊”)三字。据专家考证,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 “戊” 而铸造的,是商代王权统治的象征,为国之重器。
此鼎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采用陶范法,先用粘土塑成泥模,后翻制成陶范,再于陶范内浇铸铜液,制作成器。鼎身和四足用多块陶范一次浑铸而成,双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为一体。双耳、四足皆中空。器体重达875公斤,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度水平。它是我国已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母戊方鼎

商代晚期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冈。长方四足,重875公斤,通高133厘米。腹内铭文“司母戊”三字。是已知商代最大的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是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 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器身呈长方形,立耳,柱足粗壮,腹部饰有兽面纹,耳廓饰有虎食人头纹,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千克。造型端庄厚重,纹饰神秘威严,此器是商代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标志,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腹壁内铸成 “司母戊” 三字铭文,司即 “祠” 字,祭祀之意。也有人释为 “后” 字,古时对地位权高的人,不分性别均称 “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是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是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 另一说是鬶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器身呈长方形,立耳,柱足粗壮,腹部饰有兽面纹,耳廓饰有虎食人头纹,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千克。造型端庄厚重,纹饰神秘威严,此器是商代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标志,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腹壁内铸成 “司母戊”三字铭文,司即 “祠”安,祭祀之意。也有人释为 “后”字,古时对地位权高的人,不分性别均称 “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方鼎

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长方形,通高133cm,器口横长110cm、宽78cm,重875kg,腹内壁有“司母戊”3字。四外壁中间均为长方形素地,四边饰兽面纹及夔纹。四柱足,足上部饰兽面纹。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饰双虎食人头纹。形制雄伟、庄重,是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器物。1939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鼎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鼎材料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Cu84.77%,Sn11.64%,Pb2.79%,其他0.8%。

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武官村农民在殷墟王陵区掘获。出土后因故遂复掩埋。1946年重新掘出,失去1耳。该鼎长方形腹,2立耳,4柱足。四壁中部都为素面,周围遍饰兽面纹。耳部外侧兽面纹口内衔有1人头。腹内壁铸铭文 “司(或释 “后” )母戊” 3字。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其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整体。从铸造痕迹看,有外范20块。经过光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知其是由铜、锡、铅合金铸成。3种元素所占比例分别是: 铜84.77%,锡11.64%,铅2.79%。若把铅、锡加在一起则共占14.43%。这正与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 “六齐” 中所谓“钟鼎之齐” (锡占14%)相合,说明早在商代后期,工匠们就已经掌握了 《考工记》 (战国时期)所总结的青铜配剂方法。此鼎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是罕见的。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