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预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预伏作文时对有来龙去脉、因果相连的人或事,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待事情发展之后这些人或事的出现不致于突然,而且能使全文结构周严缜密。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说,“如一篇文中所载不止一事与一意,或此一事一意,不能于篇首即见,而见于中幅,或见于后幅,作者恐后突然而出,嫌于无根,则于篇首预伏一二句以为张本,则中、后文章皆有脉络”。宋代苏轼《后赤壁赋》写复游于赤壁之下,预伏“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余舟而西也”,待客去,写“余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方知道士即昨夜戛然长鸣的那只孤鹤。预伏须巧妙,要点到为止,似不经意,待读至后文或合卷静思之后始悟前文张本之道理。林纾《春觉斋论文·用伏笔》称“善于文者,一题到手,须将全篇谋过,必先安顿埋伏,在要处下一关键,到发明时即可收为根据”,即指预伏。参见“伏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