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不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6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秦国大臣、政治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富商。早年政治投机,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偶遇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挟为奇货。乃出千金入秦游说华阳夫人,把子楚立为太子。子楚即位,他受任为相,食邑10万户,号文信侯。秦王政年幼继位,吕继任相国,称为“仲父”。与嫪毐集团相翼,专断朝政。执政时执行耕战拓地政策,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魏三国,建置三川、太原、东郡。及秦王政亲政,他被免职,出居河南,再徙蜀郡,途中忧惧自杀。所著《吕氏春秋》,以道德为标帜,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列为杂家。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072 吕不韦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杂家学派代表人物。其言论见《吕氏春秋》。反对暴政,认为“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观世》)。主张用兵必须符合利义,讲求德政与法治统一,义与利统一,尊师与疾学统一。认为人的自私本性受自于天,“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于天”(《大乐》)。人的情欲好恶是相同的,圣人讲究全性之道。提出适欲,如寒温、劳逸、饥饱适度,情感精神上就平静。主张为政也要以民众之欲恶以为治。崇尚德治,认为“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 (《上德》)。强调政治要取信于民,认为“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贵信》)。他的伦理观兼具儒、墨、道、法等家思想。 309 吕不韦? —前235战国末秦相。卫国濮阳 (今属河南) 人。曾在阳翟 (今河南禹县) 经商,“往来贩贱卖贵”,“家累万金”。在赵都邯郸结识了为赵国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后改为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入秦游说华阳夫人(秦孝文王后),立异人为太子,并将已有娠的赵姬献与异人,生子政(即秦始皇)。子楚即位(即庄襄王),召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卒,秦王政年幼即位,他继任相国,并尊他为“亚父”。执政期间,攻取周、赵、魏,建立三川、太原、东郡。门下幕客三千,家僮万人。曾令幕客集合众说,编著《吕氏春秋》,为政治纲领,曾在咸阳西门,宣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秦始皇九年,吕被免职,出居封地河南(今河南洛阳),与六国贵族勾结,阴谋叛乱,为秦王发觉,畏罪自杀。 吕不韦约生于前290年—前280之间,卒于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战国时杂家的代表人物。曾为阳翟富商。公元前249年秦襄公即位,起用吕不韦为相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继为相国,尊为“仲父”,权力很大。嬴政亲政后,吕因有涉于“舍人”嫪毒一案,被罢相国,命其“就国河南”,后流放四川,吕在流放途中自杀。吕不韦在秦执政期间,政迹显著,并大兴养士之风,广招宾客,曾“使其客人,人著所闻”,编辑《吕氏春秋》一书(亦称《吕览》)。该书成为研究吕不韦思想的主要著作。吕不韦的人口观表现为: 其一,“利民”思想。他认为民心为国本,是“君之大宝”,政权是末,民心是本,提醒国君不要颠倒本末。他曾说: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夫以众者,此人君之大宝也”(《吕氏春秋·用众》)。提倡“德政”、“仁政”,警告统治者,不要失去民心,要以“利民”为其天职。其二,“不以赏罚而以教成”的教民观。他提倡教化百姓,认为只有以礼义教民,才能使“民之安之若性。” 他说: “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以教成”( 《吕氏春秋·义赏》)。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 人,原为大商人。在邯郸遇见质于赵国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遂以重金相助,并游说华阳夫人,迎异人回秦国,并立为太子。后子楚继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卒,秦王政年幼即位,不韦继任相国,尊为 “仲父”。食邑有兰田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对秦统一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执政时曾攻取周、赵、韩等国的土地,新置三川、太原等郡。不韦还招致食客三千人,令宾客著其所闻,编撰为 《吕氏春秋》 此书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凡二十六篇。它总结了战国以来的历史政治和学术思想,是当时一部重要著作。其特点是 “兼儒墨、合名法”,故有“杂家”之称。但吕不韦政见与秦王政相异,又因嫪毐叛乱受到牵连, 故于始皇十年 (前237)被免除相国,就食邑河南。当时吕宾客辩士为其游说者众,秦王担心发生变乱,次年,令吕不韦举家迁蜀。不久吕饮鸩自杀。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巨商,在赵都邯郸遇秦“质子”素公子异人(后名子楚),以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使立其为秦太子。子楚(即庄襄王)继位后,任其为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初继位,称其为“仲父”,仍掌政权。封邑有蓝田12县、洛阳10万户及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10城。执政时先后攻取周、赵、魏地,建三川、太原、东郡。有宾客3千,家僮万人。命门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编成《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故称杂家。秦王政亲政后,免职,旋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参见“哲学”中的“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曾纠集门客,汇编《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汇辑百家九流之说,其基本倾向则为道家思想。参见“历史”中的“吕不韦”。 吕不韦他招集众多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二十卷,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此书广罗各家学说,以儒、道为主,有不少颇具价值的历史资料、寓言故事。文章以短小精炼见长。曾有抄录悬挂城门之上,能易一字而酬千金的“一字千金”之说。参见“历史”中的“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曾至韩国阳翟(今南禹县)经商,“家累千金”。常往返于赵国邯郸与秦国咸阳之间。于邯郸结识为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为之活动,数次入秦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子楚父,即孝文王)的宠妃华阳夫人,促使安国君立子楚为嗣。前249年,子楚继位(即庄襄王),吕不韦任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史记·吕不韦传》),“食蓝田十二县”(《战国策》),并在燕、赵之间也有封邑。曾帅师击败东周与诸侯的联合进攻,灭了东周。庄襄王之死,秦王政年幼即位,他继任相国,号称“仲父”。决策和指挥了一系列军事进攻,取得胜利,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曾命门客“人人著所闻”,于秦始皇八年编成《吕氏春秋》。因汇集先秦各派学说,故有杂家之称。其中有丰富的伦理思想。秦王政亲理政务后,于秦始皇十年,他被免相,出居封地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年后,迁往蜀郡,于途中忧惧饮鸩而死。 吕不韦?——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战国末为秦相国,门下有宾客三千。他使宾客人人写下所闻,汇编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号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全书体例一致,文章结构完整。许多文章常用寓言说理,既使文章读来生动有趣,亦以所含的深刻哲理丰富了文章内容,即如“刻舟求剑”(《察今》)等。《吕氏春秋》署名吕不韦而传世。 吕不韦吕不韦?~前235战国时秦国权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作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决定做一笔“建国立君”的政治投机大生意, 遂游说秦太子安国君所宠爱的华阳夫人,将落难的异人立为适嗣。后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吕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不久庄襄王卒,年幼的嬴政即位,他继续任相国,并以“仲父”身份辅政。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又利用燕赵矛盾,取得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城作为封邑。当政期间,秦国发展成就卓著。对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郑国渠即其任期内所修建。对外亲自率军消灭了东周君, 并不断指挥向东方各国进攻, 先后取得十五郡以上的领土,实际上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他效法信陵、春申、平原、孟尝四大公子,养客三千,让他们著书立说,为统一作理论准备。在吕的领导下,宾客们集体编写了一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百科全书式的《吕氏春秋》。此书历来被视为 “兼儒墨, 合名法”的“杂家”著作,实际集战国学术思想之大成, 可以说是对百家争鸣的一个总结。吕氏权倾秦国,同日渐成长的秦王政发生了冲突。特别是秦政信奉的法家治国理论,同吕的主张相对立。史载吕曾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市门,宣布“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实际是他借机向秦政示威。与此同时,吕和在太后卵翼下的嫪毒集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公元前238年,秦政平定嫪毒叛乱,事连吕不韦,遂被免相,贬归洛阳。后秦王怕生意外, 令吕全家返蜀。忧惧之中, 他饮酖自杀。据《史记》载,当年吕在邯郸,曾与一绝色舞姬同居有孕,异人娶此姬为妻,所生之子即嬴政。异人死后,舞姬即是太后,又与吕重温旧情。吕怕事露,找来“大阴人”嫪毒假扮宦者作替身云云。后世史家对此多予否定。《汉书·艺文志》杂家有《吕氏春秋》二十六篇,今存。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期政治家。卫国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 人。曾经商于阳翟,家累万金。后在邯郸结识秦质于赵的公子楚,认为奇货可居,遂将重金和美女献给子楚,并为子楚贿赂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劝说孝文王以子楚为嗣,想以此作为个人升迁的阶梯。前250年,子楚回国继位、为庄襄壬,他被任命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秦王政立,年幼。吕继任相国之职,被尊为“仲父”得以操纵国家大权,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秦王政成年亲政以后,吕因牵嫪毒起兵叛乱一案,被罢免相国之职,并被遣回河南老家后又流放蜀地。在途中忧惧自杀。他曾会同宾客著有《吕氏春秋》一书,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参考材料。 吕不韦?—前235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善于经商,家累千金。后在赵国都城邯郸遇见质于赵国的秦国公子异人 (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以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秦赵交兵后,子楚随不韦逃回秦国。安国君继位,子楚遂为太子。子楚继位,是为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庄襄王死,太子政继位,时年十三,尊其为相国,号“仲父”。他对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有重要贡献。后因嫪毒叛乱受到牵连,又与秦王政有矛盾,被免相国职务,令其举家迁蜀,遂饮鸩自杀。曾养宾客三千,命他们总结战国以来历史、政治和学术思想,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兼收先秦儒、道、法等诸家学说,故史称“杂家”。 吕不韦?~前235战国时秦国相国。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 “奇货可居” ,游说秦华阳夫人,立为太子。子楚(即庄襄王)继位后任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卒,秦王政年幼即位,继任相国,称为 “仲父” ,食邑蓝田(今陕西蓝田西)12县,河南洛阳10万户。又利用燕赵矛盾,取得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10城作为封邑。执政时攻取周、赵、魏的土地,置三川、太原、东郡。门下有宾客3千,家僮万人,曾令宾客编著《吕氏春秋》 汇合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 ,故有杂家之称。秦王政亲政后,被免职,出居河南封地,不久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汉书·艺文志》 有 《吕氏春秋》26篇,今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