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祖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吕祖谦1137—1181南宋思想家、史学家。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因其曾祖为东莱郡侯,人称小东莱,学者称东莱先生。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和实录院检讨,主张抗金与改革弊政。“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宋史·吕祖谦传》)少时从学于林之奇等。与张栻、陆九渊、陈亮等人交友,与朱熹最善。“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同上书),不私一说,自成一派。曾与其弟祖俭居明招山讲学,创丽泽书院,邀集鹅湖之会。乾淳间与朱熹、张栻齐名,人称“东南三贤”。卒谥成。所代表的学派为金华学派,亦称“婺学”和“吕学”,属浙东学派之一。吕祖谦在学术上力图调和朱学和陆学,并“兼取其长”(同上书)。他像朱熹那样将具有道德属性的“理”或“天理”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总原则,说“理在天下,犹元气之在万物也”(《东莱左氏博议》卷1),“理在天下遇亲则为孝,遇君则为忠,遇兄弟则为友,遇朋友则为义”(同上书)。同时又像陆九渊那样强调“心”的作用,说“心即天也,未尝有心外之天;心即神也,未尝有心外之神”(《东莱博议》卷1),提出“心即道”也就是“心即理”的观点,将“心”抬到“理”的高度,实际上偏重于陆九渊的“心学”。重视“三纲五常”的作用。说“圣人之遗泽三纲五常之犹未亡者,阴有以扶持之也。”否则,“人之类灭久矣。”(同上书,卷3)尤其强调“仁”和“礼”。“盖仁者,人也。仁之一字,已自尽了,更说礼字,又可以知其等差高下。天下之理,除了仁和礼,更有甚事。”(《遗集》卷18)“仁者,天下之正理也”(同上书)。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又吸取了张载和二程的气质之性的观点,说“性本善,但气质有偏,故才与性亦流而偏耳”(《遗集》卷20)。把人生下来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善端”,称为“道心”;而被“气”所御而“堕于私意人欲”的“私心”,称为“人心”。 “‘人心惟危’,人心是私心; ‘道心惟微’,道心是本心。‘精一’是仔细之意。既能精一,则信能执中矣。”(同上书)又将至善的“道心”称为“内心”,至恶的“人心”称为“外心”,认为人之所以由善变恶,都是由于“外心(人欲)日炽,内心日消”的结果,是“气质”造成的。认为道德修养的途径在于自存“本心”和“反求诸己”。说“万物皆备,初非外铄。惟失其本心,故莫能行。苟本心存焉,则能力行焉。”(《遗集·礼记说》)又说:“圣门之学,皆从自反中来”, “本不在外,自求而已”(同上书,卷18)。为了做到自存“本心”,应该做到“居敬”和“诚存”。“敬之一字,乃学者入道之门。敬也者,纯一不杂之谓也。事在此而心在彼,安能体得敬字。”(同上书,卷20)要求人们排除一切杂念、私欲,专心致志地进行内心修养,以达到“内外一体”的“仁”的境界。吕祖谦为学主“明理躬行”,重视道德的“践履”。晚年与倡“事功之学”的陈亮结为挚友,吸收永嘉和永康学派的经世致用之说,提倡务实的学风,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他明确提出以“明理躬行为本”(《乾道五年规约》),即用“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根本既立,固是纲举而目张” (《周礼说》)。 “三德”就是“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就是“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同上书)。其基本宗旨是要人们注重道德的践履。他的主要著作有《吕东莱先生遗集》、《东莱左氏博议》、《吕氏家塾读书记》、《大事记》、《文海》、《古周易》、《宋文鉴》、《书说》、《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以及与朱熹共辑的《近思录》。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婺州金华(属浙江)人。祖籍寿州(今安徽凤台)。隆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累官著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曾邀集鹅湖之会,开浙东学派。著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散文创作反对空谈,所作文辞闳肆辩博、凌厉无前。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寿州(今属寿县)人,吕大器子。南宋隆兴(1163~1164)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历太学博士兼史职,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馆编修。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为学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学,开浙东学派先声。淳熙二年(1175)在信州鹅湖寺举行哲学辩论会,竭力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者称东莱先生。卒谥成,后改谥忠亮。著有《东莱集》40卷、《东莱左氏博议》25卷、《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春秋左氏佳说》20卷、《大事记》12卷、《少仪佳传》、《卧游录》等。另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