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恩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6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从事外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指示要在外交上立于主动,以便将来与其他国家发生外交关系。1948年1月与毛泽东共同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规定了外交方面的暂时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奠基者。1949年12月陪同毛泽东访苏,参加就建立中苏友好互助合作关系所举行的一系列会谈。后作为全权代表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协定。1954年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同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去印尼万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团结反帝的旗帜,坚持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出访亚、非、欧14国,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根据睦邻友好政策,提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圆满解决了中国同大部分邻国之间的边界问题。1971年提出恢复中日邦交三原则,促成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在三原则基础上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同来华访问的尼克松总统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为中美建交,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其外交思想和实践各个方面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而总能从国际形势和中国实际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外交风格:态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实事求是,说话算数;交友以诚,肝胆相照; 谦虚谨慎,虚心好学。 163 周恩来1898—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祖籍浙江韶兴,生于江苏淮安。字翔宇。1913年于天津南开学校就读,1917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曾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旅欧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共全面分裂后,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后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等职。1935年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在西安事变中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控制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1946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等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曾主持制定和实施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政策,倡导了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指导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并为实现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贡献;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计划。1976年1月8日病逝于北京。有 《周恩来选集》行世。 146 周恩来一贯重视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规范对社会的作用,认为道德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道德观。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只有充分的政治教育,官兵间相互了解和信任,军民间相互爱护,才有自觉的纪律。反对空谈政治,强调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修养。要求干部爱学习、坚韧奋斗、遵守纪律,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加强政治锻炼,坚持原则,相信群众,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人生观。他把为人民服务视为道德的核心,强调尊重和信任人民,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敌人恨,对人民爱,国家干部应是人民的公仆。在给雷锋题词中倡导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提出要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关系,主张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还对用科学方法和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艰苦朴素和团结友爱,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道德规范作了论述。1943年3月18日自订七条“修养要则”,集中论述了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法途径,文字不多,内容深刻。他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反对闭门思过的修养方法。《周恩来选集》对伦理思想有很多论述。 周恩来1898—1976Zhou Enlai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胡必成。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秋, 留学日本, 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6月,返回天津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9月,与邓颖超、郭隆真等人发起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1月, 因领导天津学生向直隶省政府请愿, 要求释放被捕爱国学生而被逮捕。在狱中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 并写了《警厅拘留记》、《检厅日录》两书,记述狱中斗争。1920年冬至1924年夏,先后到法国、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与赵世炎、李维汉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书记, 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工作。1924年8月回国,先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1925年2月, 与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一起领导军校学生进行第一次东征。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 一师党代表、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0月, 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 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11月,主持建立了中共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6年冬到上海, 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兼中共浙江区委军事委员会书记。1927年3月, 与罗亦农、赵世炎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解放了上海。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 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8月 1日, 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周恩来1898—1976Zhouenlai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留学。1919年回国后参加五四运动,在天津组织觉悟社。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是中央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8月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赴西安,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代表和中共南方局书记,领导中共在国统区的工作。1945年8月随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1946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领导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为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巨大的组织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1898—1976Zhouenlai字翔宇,曾用名飞飞、少山等,江苏淮安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周恩来同志在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坚决地百折不挠地执行和贯彻党的革命路线,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突出的贡献。他一生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在事业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建树了不朽的功勋,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也深深地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他不仅有很高的修养,也有很丰富和可贵的德育思想。他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说: “应该排出一切忽视政治工作,把政治机关看成缀品装门面的错误观念。”他认为要想取得政治工作的圆满,“必须建立严格的政治工作制度与健全的政治工作组织”。他十分重视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修养,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学习精神和坚韧的奋斗精神, 有高度的纪律性,要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善于联系群众,用耐心说服的方法对群众进行教育。周恩来以其精深的修养,广博的知识、宽大的胸怀、敏捷的思维、善辩的口才和翩翩的风度,为人民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他集中国传统和现代美德于一身,影响和教育了无数的领导者、普通群众和青年学生,成为美德的最佳形象。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参加领导了东征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十年内战期间,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苏区中央局书记、红一方面军政委、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加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的斗争。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西安事变发生后,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党的工作和统战工作。1945年8月和毛泽东一起参加重庆谈判,后继续在重庆和南京等地,积极支持和领导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从中共五大起,被选为历届中央委员,六大后被选为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届五中全会、七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届、九届和十届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和十届的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其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参见“军事”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27年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长征期间,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作战,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代理总参谋长,参加领导指挥了解放战争。参见“历史”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等,学翔宇。五四运动中是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曾组织觉悟社。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秋回国,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后一直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工作。建国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上卷于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卷于198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重要伦理学篇章有《我的修养要则》、《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反对官僚主义》等。他在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伦理学中许多问题和基本观点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了毛泽东伦理思想宝库。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坚决肃清非无产阶级的道德意识。在剖析各种非无产阶级的道德意识时,批判了“个人的意气之争”(《告全体同志书》1928年)。第二,建立革命军队自觉的革命军风纪。指出革命军队的军风纪的建立,靠革命军人的自觉,而不是靠皮鞭、军棍、打骂及肉刑,只有充分的政治教育,官兵间互相的了解与信任,军民间互相爱护,才有革命军队的自觉纪律(《抗战政治工作纲领》1938年)。第三,批判了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指出蒋介石强调的四维八德的抽象道德体系,是虚伪的唯心主义的道德观,反映着浓厚的传统的剥削阶级意识,真是亡礼弃义,寡廉鲜耻。第四,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作风,大力倡导以毛泽东为无产阶级努力奋斗的理想人格。第五,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指出,“在公私关系上应该确定以公为主”,“一定要在服从国家经济领导的条件下讲公私兼顾,就是说,在符合全国人民的最高的和长远的利益的原则下照顾私人利益”(《周恩来选集》下卷)。第六,主张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人性、友爱和人道主义,反对以唯心主义的观点来对待这些问题(同上书)。第七,以身作则,重视道德修养。他指出,一个人或一个政党,如果不愿做反省功夫而自满自傲,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错误和缺点,或者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敢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那么,这个人或这个政党就一定不免于失败。他是道德修养的模范实践者。1943年还曾为自己制定了“修养要则。”他对道德的模范践行,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热爱,为世界各国人民和进步人士所推崇。 周恩来周恩来 (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1904年入私塾读书。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旅日期间参加中国留学生爱国组织 “兴中学会”。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1898.3.5—1976.1.8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参加 “五四”运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赴法国、德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等职。1927年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前敌委员会书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军委书记、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统战工作。194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领导和指挥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一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曾兼任过外交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主席。从中共五大起,当选为历届中央委员。中共六大后被选为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届、九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中国领导人。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1898年3月5日生。1917年10月留学日本。1919年4月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1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7月回国,回国后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常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25年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参加了2次东征。1927年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前敌委员会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3次武装起义。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五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后历届中央委员会均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8月,领导南昌起义。1928年4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1928年6月至1931年11月,历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等职。1931年12月进入中央根据地,先后任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军事三人领导小组成员。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2月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中共中央代表、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49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954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59、1964、1975年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会上均连任国务院总理)。12月,当选为政协第2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59年连任政协第3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56年9月,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969年4月,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73年9月,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病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