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和亲heqin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 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秦汉之际, 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 势力空前强大, 拥有 “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史记·刘敬传》)。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 不断向外扩地, 骚扰汉边, 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带来严重的威胁。刘邦封韩王信于代, 都马邑(今山西朔县), 以防御匈奴的进攻。高帝六年 (前201),冒顿单于率兵进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匈奴与韩王信勾结, 又引兵南下围攻晋阳 (今山西太原)。刘邦亲率大军往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陷入匈奴重围,此即所谓“白登之围”。被困7天,用陈平计,重贿匈奴阏氏,才得突围。自此,西汉政府感到自己实力不足, 乃采用娄敬建议, 与匈奴结“和亲之约”,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单于为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大量的絮、缯、酒、米等物品,并与匈奴进行贸易。吕后时, 单于曾写信侮辱吕后, 吕后因国力不足, 继续实行和亲政策。后来汉元帝亦遣宫人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西汉初实行和亲,使双方关系暂得和缓。在边境通关市、贸易往来, 对汉匈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和亲也叫“和亲政策”,指的是封建王朝出于某种政治上的需要而采取的特殊婚姻形式。就“和亲”的性质而言,它属于政治婚姻。“和亲”起源于我国的西汉王朝,以后一直到宋代都有和亲婚姻。它的鼎盛期是在汉代、唐朝,所以史称“汉唐和亲”。西汉初年,汉政权不断地受到北边匈奴民族的侵袭骚扰而汉军又无力与之抗衡。无奈之中,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围脱险后,采纳谋臣刘敬的意见“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经结和亲约”(《史记·刘敬列传》),这样就首开了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先例。在汉武帝刘彻以前,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四次和亲。汉武帝以后有元帝一次。汉元帝时,匈奴分裂,汉朝遂以宫人王昭君下嫁于投靠西汉政权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史称“昭君出塞”。“昭君出塞”使得西汉王朝加强了同南匈奴的联系。汉武帝在位时,为了联合西域各国抗击匈奴族,曾先后以宗室女细君和解忧为公主,使其下嫁乌孙君王,促成乌孙亲汉并在挫败匈奴的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和亲的方式被后世各封建王朝所采用。唐太宗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亲事例。到宋代,宋政权也与契丹族和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等有过和亲关系。这些和亲事例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及双方友好往来。和亲形式,如两个朝廷间或朝廷与首领和亲,称“公主和亲”;如女方为皇帝同宗女,嫁与其他民族首领,为“宗女和亲”;女方如为宫女,称“宫女和亲”,元代皇帝选娶高丽族女子为配偶,称 “高丽和亲”。 和亲汉族皇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或不同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和睦相处而进行的联姻。和亲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联姻的一种典型形式,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无力抗击匈奴的侵扰,遂接受大臣娄敬的建议,把宗室女儿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并“厚奉遣之”。此后边塞一度和平,不久又起战火。汉元帝时,王昭君自愿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史称“昭君出塞”。隋唐时也曾与突厥、回鹤、吐蕃、吐谷浑等和亲。其中最为著名的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亲政策对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安定人民生产和生活,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从婚姻当事人的角度看,和亲是为了政治目的牺牲个人感情,个人意愿不得不服从所谓的“国家利益”,这是中国古代“存天理、灭人欲”伦理精神的典型表现。同时也表现为了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意识,把女性作为筹码换取政治上的安定。 和亲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原地区的封建皇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或不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为达到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亦称 “和亲政策”。始于西汉。汉高祖刘邦无力抗击强大的匈奴,遂接受大臣娄敬的建议,取家人子为公主,下嫁匈奴单于,以缓和匈奴的南下侵扰。匈奴分裂后,汉元帝以宫人王昭君下嫁投靠西汉的呼韩邪单于,更加强了与南匈奴的友好关系。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先后以宗室女细君和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使乌孙在挫败匈奴的战争中起了重大作用。以上三种和亲方式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如隋唐时期曾与突厥、回纥、吐蕃、吐谷浑等和亲。宋代时的契丹与党项、回纥哈喇汗王朝 (黑汗王朝) 与契丹之间均曾和亲。和亲对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封建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客观上促进了历史上各民族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 和亲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或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始于汉高祖刘邦以汉女嫁匈奴单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中央政权统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交往。 和亲旧时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及少数民族上层间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姻亲关系。始于汉朝,汉高祖无力抗击强大的匈奴,遂接受娄敬的建议,取家人子为公主,嫁于匈奴单于,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后来汉元帝以王昭君、汉武帝以细君和解忧公主分别下嫁匈奴和乌孙。后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如隋唐王朝曾与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联姻,宋代,契丹与党项、回鹘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与契丹曾联姻,清代满清王朝与蒙古也曾多次联姻。它对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封建统一、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和亲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以及少数民族上层之间为保持和好而结成姻亲。始于西汉,如汉高祖从娄敬议,取家人子为公主,嫁匈奴单于,以缓和匈奴的侵扰; 汉元帝以宫人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结束汉、匈间百余年来的争战局面。后为各王朝所沿袭, 如隋唐时曾与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和亲。在宋代,契丹与党项、回鹘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与契丹等少数民族上层之间的联姻。对缓和民族矛盾, 维护中原王朝的统治, 促进民族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作用。 和亲与对方议和或保持和好关系而缔结为姻亲。亦称“和蕃”、“姻媾”。中国历史上,汉族封建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之间为着一定政治目的联姻。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以宗室女嫁与匈奴单于。《史记·刘敬传》高帝“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此后,各封建王朝多沿袭。隋唐时期曾先后与突厥、吐蕃、回鹘、吐谷浑等民族和亲。汉唐时期江都公主、解忧公主、王昭君、安义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咸安公主等大多从长安远嫁外地。这种和亲措施对缓和矛盾,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