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平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和平主义亦称“非战主义”。指主张建立永久和平、反对一切战争的思想。从广义上讲也包括非暴力运动和不抵抗运动。这种思想认为战争是绝对的灾难,是一种非道德的现象,故应谴责一切战争,实现普遍和平。最初的和平主义者组织在英国和美国产生。1831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和平主义者代表大会,后来又相继召开了几次代表大会,提出维护和平、禁止战争、反对军备竞赛、组织国际法庭解决国际间争端等主张。19世纪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平主义运动势头甚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批和平主义者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战后,原子弹、氢弹等毁灭性武器的出现,使和平主义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平主义运动在战后经历了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以来三次高潮。在当前,参加者有左翼人士 (包括共产党人),反战的教徒和教会人士,各种生态运动组织、军人以及一些政界上层人士。运动的组织众多,形式多样,思想倾向也不一,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和平主义思潮。持此思想者认为,在当今核时代,核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攻与防御,胜利与失败之分。他们表现出空前的核恐怖感,强烈反对一切核武器,反对一切核冲突。 如今, 和平主义运动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制约战争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和平主义亦称“非战主义”。和平主义是一种以非战为惟一目标的思潮,和平主义者将和平的原则从其存在的具体环境中抽象出来,把它绝对化,使之适用于任何条件之下。他们忽视社会的阶级和国家制度因素,不顾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不了解战争的根源和实质,幻想消除一切战争。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平主义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可作历史上的和平主义与今天的和平主义之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资产阶级政府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均鼓吹和平主义,抹煞战争的阶级性,掩盖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为资产阶级效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平主义再次改头换面,以“绥靖主义”的面孔出现,解除人们的思想武装,麻痹人民。战后,由于世界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极端不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尝苦难,因此迫切要求和平,反对战争。今天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历史上的和平主义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也正因为这样,其运动范围之广,自发的群众基础之雄厚也是历史上的和平主义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现象。因此一方面要看到今天的和平主义既有反对一切战争的抽象性与局限性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与进步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