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哲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哲学


哲学zhexue

源出希腊语,意思是爱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看法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涉及社会的本原及存在形式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因问题,人的伦理关系、审美关系及正确思维的形式问题,等等。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们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体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和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路线,它们相互对立、相互斗争,这种对立和斗争贯穿于哲学史的始终。唯心主义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到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之外,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这一矛盾围绕着世界是否运动这一问题而形成。
哲学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哲学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系统的哲学思想则是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形成的。哲学最早的发源地在古代的东方。埃及、巴比伦,特别是印度和中国是闪烁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稍晚于东方但很早也产生了哲学思维,且以其哲学思考持续久远、影响广泛而著称于世的是古希腊。发源于古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系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亲身参加并总结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科学的优秀成果,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比起以往的哲学有着鲜明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它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即辩证法,并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并认为,哲学最重要的不仅在于说明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成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相反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必将不断得到丰富,不断向前发展。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爱智慧”的意思。译为“哲学”,是因汉语中“哲”字含有聪明的意思。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其现象而不认识其本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它同具体科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其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它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唯心主义,中世纪宗教神学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几种主要的哲学形态。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哲学

哲学Philosophy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源出希腊文 “philosophia”,意为 “爱智慧”。主要包括四个分支: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原、精神与物质的形态、本质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研究道德的本质和属性、道德的起源和发展、制度的道德基础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加拿大哲学家为数很少,与外界交流不多,且局限于教学范围,只关注哲学史或某个学派的研究,并深受当地教派的影响。1950年后,加拿大经济迅速复兴,人口激剧增长,教育加速发展,哲学家队伍也随之扩大,并逐步职业化。随着交通和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各哲学专业学会纷纷成立,专业杂志相继问世,各种学术会议频频举办,哲学家们逐渐形成自已的职业群体。
1950年以前的加拿大哲学
法语加拿大地区 哲学最初只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宗教课程。早在1665年法国殖民时期,魁北克的教会学校就开始教授哲学。与欧洲中世纪的情况一样,当时的哲学不过是神学的工具,讲授哲学主要是解释和宣扬教义。1759年以前,魁北克省把哲学列为神学系学生获取牧师资格的一门必修课。这一时期哲学仍以教化为主,但不信上帝的“异端思想”在大学已相当活跃。新教改革、笛卡尔的哲学论著、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以及美国和法国的大革命促进了新思潮的产生。哲学因此成为一种说理、辩论和斗争的工具,传统的宗教说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在笛卡尔与启蒙运动以后,每一个人都必须在理性的原则面前接受考验。
法国殖民时期的加拿大哲学可以说是托马斯主义盛行时期。到1879年,哲学课中所有传统的基本问题似乎在圣托马斯·阿基纳的哲学里都能找到答案。必然性是什么?必然性就是不再为怀疑所困扰的基于信念的理性的产物。在伦理学中,目的论证明了上帝对人、精神对肉体、教会对国家的权威。以后,由于各大学都使用统一的教材和实行统一的考试,哲学课的讲授逐步标准化,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1920年,哲学课列入非神学系的大学课程,各大学纷纷组建独立的哲学系,蒙特利尔大学哲学系1921年成立,魁北克市拉瓦尔大学的哲学系1925年成立。
英语加拿大地区 随着新斯科舍省和安大略省首批大学的创立,哲学开始在英语加拿大扎根。任教的哲学家大都来自英国,特别是苏格兰,多为神职人员,所受教育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但在纯哲学方面也接受过相当的训练。他们很快发现,基于宗教偏见的哲学教条不能解释现实中无时不在的苦难,不能说服怀疑上帝救世和护民的年轻人,不能适应迅速多样化的各类学生群体。但哲学家们不愿放弃其宗教立场,于是企图用理性进行调和,以说明先进的科学和进化理论可以与神学并行不悖,信教可以避邪免灾;在教派林立的城镇,各教派应和平共处,共同为教区内挣扎在苦难中的教民提供终极关怀和精神食粮。
加拿大文化内含多种不同生活与价值观念。人们怀着各种目的移居北美,其中不乏逃避思想禁锢和意识形态压迫的移民。要获得思想自由,必须重建加拿大文化的基础。哲学家们开始转向“理性”。通过理性的思考赋予行动意义并保卫这些有意义的行为不受侵犯。正是这些行为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意义。英语加拿大的首批哲学家面临的三大哲学课题是宗教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哲学审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学者,如女王大学的J.沃森的著作论及了这三个问题,多伦多大学的G.布卢伊特在其著作中也论述到自然与上帝的关系。但这一时期的加拿大哲学并不局限于这三大主题。安大略省伦敦市的精神病医生M.比克论述了精神的进化,艾伯塔大学的J.麦克唐纳出版了有关哲学教育的著作。多伦多大学的G.布雷特则强调人性中的历史内涵,并成为多伦多理性历史学派的领导人,该学派一直统治着多伦多大学的哲学讲台,直到1950年。同属多伦多大学的J. 欧文从这样的历史视角出发,考察了加拿大哲学的历史地位。J.沃森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也是研究康德哲学的权威,在《哲学纲要》(1908)和《宗教体验之阐释》(1910~1912)等书中全面考察了关于上帝存在与否的历史辩论,提出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来解释存在,认为在理智、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在“无形的教会”一章中,他预言一个联合教会将在加拿大出现,并最终作为实现理性道德的媒介而融入加拿大社会中。J.沃森著书8部,撰文200余篇,在英、美广为人知。麦吉尔大学的J.默里是这一时期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在《心理学手册》(1885)和《伦理学入门》(1891)两书中,其哲学沉思专注于本体论问题,即对存在进行理性说明时,如何让上帝的意志和人类不断增长的能力都占有自已的一席之地。默里很同情工人的疾苦,又是加拿大第一个女权主义哲学家,富有热情和无畏的战斗精神,敢于直面工业革命及其伴生的各种社会问题,1887年完成《上帝的工业王国》(1982),公开讨论K.马克思、H.乔治、罢工和资本主义的利弊等社会热点问题。
1950年以后的加拿大哲学
这一时期加拿大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价值的研究,包括伦理学(什么是行为的准则?)、社会政治哲学(什么是评价社会集团和政治制度的准则?)以及法律哲学(什么是法律的内在基础,和道德律有什么关系?)等。
60年代,伦理学的本体论研究最受人关注,如F.斯帕斯哈特的《德性及其相关概念探讨》(1958)、戈塞尔的《协议道德》(1986)、E.J.邦德的《理性与价值》(1983)等,主要研究各种道德规范的定义与一般意义、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一般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构建方面,哲学家们也表现活跃,但其理论尚未形成体系。关注点集中于有关道德问题的各种理论:人际关系、情感、惩罚、权利、法律和道德义务,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相悖,正义的本质是消极的(不干预他人)还是积极(扶弱与助资)的,对这些问题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回答。7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哲学中的争论呈两极分化之势,马克思的集体主义和自由意志论者的个人主义日益对立。相当多的哲学家对这场争论持超然态度,热心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土著人权利、性别歧视、道德教育、原子能与核战争等社会问题。W.萨姆纳的《人工流产与伦理道德》(1981)可以说是这种思潮的一个典型例子。1979年由魁北克省的归属问题引起的国体之争也是当时哲学家争论的焦点,S.弗伦奇1979年出版《哲学家看加拿大邦联》,W.克拉格1987年出版《当代道德问题》,探讨社会现实问题。
近30年来逻辑学方面颇有建树,B. V.弗拉森创立逻辑形式语义学,W.哈珀建立或然语义学,H.赫茨贝格尔提出优化理论,A.厄克特建立相关逻辑语义学,B.谢勒致力于模态逻辑学的研究,A.古普塔和赫茨贝格尔则专注于真理与悖论中的语义问题。在生物哲学方面也成绩斐然,代表人物有T.古奇、M.鲁斯和P.汤普森等。致力于物理哲学研究的学者主要有R.安杰尔、R.贾尔斯、J.布勃等。
1950年以后,宗教哲学家和形而上学家面临两个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作为认识的基本模式,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已被普遍接受,另一方面,哲学家们的价值取向仍带有先入为主的定见。如关于“实在”的研究,是单一学科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有人指出,关于“实在”的命题过分模糊,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常常遭到非难,而各大宗教所宣扬的观点又无法用科学加以证实,有的简直与“科学”的世界观格格不入。尽管如此,哲学主流仍然致力于解决争端,使宗教信仰能够得到拯救和理解,使科学与宗教得以相互调和、共存共处。F. W.沃特斯在《出入之道》(1967)、阿·麦金农在《证伪与信仰》(1970)中指出科学与宗教具有相似的性质:二者都有一套解释物质对象的基本原则,但都无法避免错误与局限。科学家坚信宇宙是一个有序的系列,而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则认为,宗教体验和生命体验只有通过对宗教原则的理性应用才能为人所理解。D.维贝在《宗教与真理》(1981)一书中呼吁人们严肃对待宗教知识,认为科学和宗教都各有真理和谬误的一面,只描述而不加以评价是不正确的。L.鲁比诺夫在《科林伍德与形而上学变革》(1970)一书中争辩说,任何世界观,不论科学与否,必须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在此前提下进行考察。哲学家T.古奇和C.德科尼克试图从科学结构内部重建世界观。在《空虚的宇宙》(1960)中认为科学世界观只是一个抽象和空洞的外壳,必须用具体的经验加以充实才有意义。也有学者企图从T.阿奎那的著作中吸取灵感,探索科学与神学之间的界线,探索如何把宗教视为理性的道路。有些哲学家,如K.尼尔森、A. M.麦克劳德等人,深受奥地利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英国哲学家罗素、G. E.穆尔、G.赖尔和J. L.奥斯丁的分析哲学的影响,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基础提出疑问,试图把哲学的所有根本问题还原为语义分析。还有一股回归传统的哲学思潮,推崇以莱布尼兹和宾诺莎为代表的17世纪~18世纪的理性主义,主要人物有J.莱斯利和H.罗宾逊,认为哲学的探讨应从逻辑的可能性开始而不是从某种似乎存在的实体开始。莱斯利在《价值与存在》(1979)中主张在哲学讨论中应重新引入价值原则;罗宾逊在《复兴中的理性主义》(1975)中认为,虽然不能确定在这个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着上帝,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确定在这个世界之内确有一个上帝存在。

哲学

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即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探讨世界最一般问题的学问。其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都依据对这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两大阵营: 凡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 (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 (即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属唯物主义阵营。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的发展史,其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和斗争。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阶级社会里,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阶级性的,各种哲学学说都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倾向。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先进革命阶级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保守反动阶级的世界观。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高度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相统一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

哲学Philosophy

殖民地时代的哲学受加尔文派神学支配。在新英格兰,加尔文派神学体现在约翰·科顿和约翰·温斯罗普的著作中。正统的加尔文教派神学以严格的教规、国定宗教、神权政治和清教理想为基础。这种神学思想在18世纪末期受到自然神论宗教哲学的挑战。18世纪法国唯理论的科学和自然法则概念与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和托马斯·潘恩的思想融为一体。独立战争以后,唯理论占优势,体现在W·E·钱宁和本杰明·拉什的著作中。杰克逊时代的人道主义的反抗在超验主义哲学中强烈地表露出来。超验主义哲学最著名的代言人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西奥多·帕克和亨利·戴维·梭罗。镀金时代的唯理智生活在美国文化上的意义极其深远。查尔斯·S·皮尔斯、威廉·詹姆斯和乔赛亚·罗伊斯是新哲学学派的先锋。在罗伊斯的《哲学的宗教观》和《世界与人》两书中,唯心论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皮尔斯的《如何使我们的思想条理清晰》(1878年)为实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1907年)推进了实用主义哲学,使其成为20世纪美国哲学的最大进展。20世纪前30年,约翰·杜威发展了实用主义思想,提出了工具主义。他认为,符合逻辑的、科学的方法是改革社会弊端的工具。20世纪前30年后期,乔治·桑特亚纳和欧文·埃德曼对美学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哲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