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商洛花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商洛花鼓流行于商洛地区各县。清光绪三年 (1877年)以后,当地民间小调戏与传入的郧阳打花鼓结合而形成。开始以演二小、三小戏为主,清末民初时期较为兴盛。1949年后,经专业剧团发展提高,成为现在的大戏剧种。曲调流畅、轻快,地方色彩浓郁;表演以跳扭为主,结合生角所带草帽圈,旦角手上折扇、手帕的变化,形成多彩的舞姿。代表剧目有《王二小拜年》、《刘海戏金蟾》、《屠夫状元》和现代戏《换猪》、《六斤县长》等。 商洛花鼓曲艺名称。流行于陕西商洛地区,约形成于清代中晚期。当地人把“八岔子”和“小调戏”合称为地花鼓,二者经常合作演出,互有影响,统称为“花鼓子”,即商雒花鼓。八岔子和小调戏的演出形式基本相同,音乐曲调却不一样。演唱者一般都是三两人出场,载歌载舞,形式活泼,其中还有1人要做即兴表演。其伴奏只用打击乐。乐队在句尾时帮腔。八岔子的音乐曲调分〔阴八岔〕和〔阳八岔〕,都有〔叫板〕、〔正板〕、〔落板〕 3种形式。小调戏则演唱各种曲牌。现在八岔子和小调戏已合二为一,更富感染力。其内容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曲目都是小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