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中医病症名,又名“噎塞”、“膈噎”。是指以吞咽发噎,食物不下为主症的疾病。吞咽有梗阻的感觉,称为噎;胸膈阻塞,饮食不下叫做膈。多因长期忧思郁怒,嗜食酒辣油煎硬物,导致气结生痰,痰气交阻于胸膈;或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食道,使胃失和降而成。临床辨证属痰气交阻的,症见吞咽发噎,胸膈隐痛。瘀血内结的,胸膈刺痛,食入即吐,严重者汤水难下。若饮食不下,伴有面色㿠白,泛吐清涎,形寒气短的,则属气虚阳微。治疗宜用解郁化痰、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等法则。西医的胃癌、食道癌、食道狭窄和食道痉挛等病变多见此症。 噎膈指饮食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病证。又名噎塞、膈噎。噎,指吞咽时梗噎不顺;膈,指饮食格拒不入,或食入即吐。噎证可单独出现,亦可为膈证之前驱,故往往噎膈并称。多因忧思郁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劳役过度,脏气不和,气血痰瘀填塞胸膈,结于心下,使“食管窄隘”所致。此病为中老年妇女易发病。辨证论治: ❶痰气交阻者,多见于噎膈初期,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及食物,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舌质偏红或红而光,苔薄腻或黄,脉弦细而滑。以启膈散(沙参、茯苓、丹参、川贝、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开郁润燥、化痰畅膈。 ❷津亏热结者,吞咽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即吐,夹有粘痰,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背灼痛,口干咽燥,脘中灼热欲饮凉水,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便干,舌红而干,脉细数。以五汁安中饮(韭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❸痰瘀内结者,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能下,甚则滴水难进,进食即吐,泛吐粘痰,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下如赤豆汁,或便血,形体羸瘦,肌肤甲错,舌质红少津,脉细涩。以通幽汤(生地、熟地、桃仁、红花、当归、炙草)祛痰破结,滋养阴血。 ❹气虚阳微者,多见于噎膈后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㿠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涎沫,面浮足肿,腹胀,舌胖苔白,脉细弱。以补气运脾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砂仁、半夏曲、姜、枣)合右归丸温补脾肾、益气回阳。针灸治疗:以天突、膻中、上脘、内关、足三里为主穴。痰气交阻加丰隆、太冲;津亏血瘀加膈俞、照海;阴竭阳微加神阙、气海、关元;便秘加支沟、照海。针刺补法,,可加灸。调护: ❶病人饮食以易消化的高糖、高蛋白、低脂肪流食或半流食为主。 ❷饮食宜少食多餐为原则。 ❸饮食忌辛辣,以防出血。忌饥饱不均。 ❹对厌食、食后即吐的病人要做好心理护理,在保证精、细、软原则的基础上,尽量照顾患者口味。 ❺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不宜直接告诉病人病情,防止因暗示加重。 ❻鼓励病人每日适当活动,散步,听音乐,作气功。鼓励病人积极进食,以增强体质,配合治疗。 噎膈病症名。指吞咽障碍的一种病症。吞咽食物时梗噎不顺为噎;膈阻不通,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为膈。噎轻而膈重。噎为膈之始,膈为噎之渐,故并称。噎膈多因忧思郁怒,酒食所伤引起。病位在食道,为胃气所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标常有气郁、痰阻、血瘀;病本为津亏,血耗,阴损及阳。治疗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原则。并应时时顾及胃气。 噎膈因忧思郁怒、饮食失调,劳役所伤,脏气失和,气血痰瘀互结,填塞胸膈,结于心下,致使吞咽饮食受阻,食入即吐的病证。《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三阳结,谓之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倏论》提出“五噎”。后世医家将噎与膈合称为噎膈。西医学中的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癌、贲门癌以及食道外机械性压迫致食道狭窄等疾病与此证相似。噎膈证以老年人发病率为最高。临床分四型辨证论治。 痰气交阻吞咽梗噎,胸膈痞满,疼痛,嗳气,呃逆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薄腻,或薄黄。老年人多因情志抑郁,或纵饮酒浆,恣食肥甘,痰气互结,交阻于食道而发,亦可见于脑血管意外所致吞咽不利等病证。治以开郁润燥,化痰畅膈,药用启膈散(《医学心悟》方:沙参15克、茯苓12克、丹参10克、川贝母10克、郁金10克、砂仁壳5克、荷叶蒂6克、杵头糠10克)。若痰多,苔黄腻可加栝蒌20克、胆南星10克、半夏10克;若津伤便秘,可加生地15克、白蜜适量以生津润肠。 津亏热结吞咽时食道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入,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骨后灼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而干,脉弦细而数,老年人多因劳逸失宜,亡血失精,胃阴干枯而发,亦可见于胸腹部接受放疗之后遗症。治以滋阴生津,清热散结,药用五汁安中饮(经验方:韭菜汁,牛乳、生姜汁、梨汁、鲜藕汁适量对服)。若胃火炽盛,饮食格拒不入,可用黄连解毒汤加竹叶6克、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花粉10克。 瘀血内结吞咽时食道梗阻,胸膈疼痛,食不能下,饮食即吐,或吐出赤豆汁样物,或黑便,形体羸瘦,肌肤甲错,大便坚如羊屎,舌质青紫,脉细涩。多因噎证日久,痰瘀内结,阻于食道,致其闭塞窄隘而成膈。治以祛瘀散结,滋阴养血,药用通幽汤(《兰室秘藏》方:生地15克、当归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升麻3克、甘草10克)加参三七5克、丹参15克、蜣螂10克、五灵脂1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 气虚阳微饮食不下,面色㿠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涎沫、面浮肢肿、腹胀,舌淡苔白、脉细或沉细。噎膈日久,阴损及阳寒湿内生而见本证。治以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药用补气运脾汤(《医学统旨》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砂仁5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若腰背寒冷,便溏,可加用附子理中丸。 噎膈有轻重之分,单纯噎证可治愈,亦可发展至膈证。噎膈日久,瘀滞伤络,呕吐黑血为病之危候,应予紧急抢救之;若久病饮食不进致气虚、血亏、阴伤、阳脱,常以全身衰竭而终。预防之法,年老之人应注意劳逸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饮食以清淡为宜,勿过量饮酒,以及改变餐后即卧,进餐吞咽过快的不良饮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