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学纪闻学术笔记。二十卷。南宋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庆元府鄞县(今属浙江)人。父王㧑曾任国史院编修官,预修四朝史等。他幼受庭训,九岁通六经。年十九,登淳祐进士。历任西安主簿、太常博士、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后以直言得罪权臣被贬。入元以后,坚不出仕,专治学问。为人博洽多闻,时有“通儒硕学”之称,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音韵学无不造诣精深,而于史地考证功力尤深。著有《玉海》、《词学指南》、《汉书艺文志考证》、《汉制考》、《通鉴地理考》、《通鉴答问》、《深宁集》等二十余种书。 《困学纪闻》分说经八卷,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三卷,杂识一卷。其内容多与史相涉。除考史六卷外,说经部分考证群经诸子亦莫不与史学有关。如《左传》即是史书,又被奉为儒家经典,卷六“左氏”中有许多条专门考证《左传》所记史实的真伪。其余论《易》、《春秋》、《论语》、《孟子》,也有不少是兼考史实的。地理则是典章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评诗文中以诗文证史,不乏其例。杂识一卷更是谈古论今,补其他各卷之不足。 《困学纪闻》最精审的实为史考部分,其范围包括:第一类,考订历代史籍记载错讹。从《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史籍到宋代编年体著作《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特别是对纪传体正史十七史都有所考释。如引《左传》隐公九年“平地尺为大雪”的传文和《春秋》桓公八年“冬十月雨雪”的经文,辨《文选·雪赋》吕向注之无依据。卷十一“史记正误”条,归纳论证《史记》所载错讹处几十条,如引《左传》僖公十五年的孔颖达疏,驳司马迁的“晋世家”谓申生母为齐桓公女,夷吾母是重耳母的女弟之不符事实,皆为前人所未及。第二类,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尤其重视对南宋史事的批判。南宋一代,宰相擅权。《困学纪闻》就宰相一题发论就有十余条,总结宋亡的惨痛教训,指出“宰相生事,则天下危”。针对贪官污吏的骄奢淫逸,严加抨击,得出“国家之兴衰,视其俭侈而已”的结论。书中还常将有关历史事件作比较考察。如东汉党锢事件与唐朋党之争,虽同含党名,而其性质殊异。卷十四曰:“汉党锢以节义,群而不党之君子也。唐朋党以权利,比而不周之小人也。汉之君子,受党之名,故其俗清;唐之小人,行党之实,故其俗弊。”又如卷十四将唐代两名重要的宰相房玄龄与李林甫放在一起议论:“贤臣久于位,则其道行,房乔以之成贞观之治;奸臣久于位,则其欲肆,林甫以之成天宝之乱。”此类从彰善贬恶出发,对史事进行排比对照的议论颇多,反映了王应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标准。第三类,评论史书的优劣,提出一些对修史的看法。如卷十三引述刘知幾、郑樵之言,进一步批评《晋书》好用小说笔记中的奇闻轶事,凡忠于魏者为叛臣的写法。指出“新异穿凿者皆不录”,讳饰曲笔只能“使忠臣义士羞”。又批评萧子显作《南齐书》虚美隐恶,“不可以良史待之”。对《资治通鉴》则非常推崇,谓:“自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困学纪闻》对于如何修史,也多有见地。强调作史应直笔实书。如卷十、卷十五直斥起居注、时政记肆意“矫为”的恶行,指出“不可令佞臣执笔”。又认为搜集史料应十分审慎。卷十四列举欧阳修、苏轼、朱熹等人在撰写他人墓志铭和行状时所犯史实错误,进而指出“名公秉笔,亦有误者”,“网罗旧闻,可不审哉”?第四类,记载各朝掌故,保存社会史资料。如录格言警语,载名人懿行,以为后代规戒榜样。言宋代典故,载宋史所不备。对于风俗典故,考寻根源,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但书中某些考证,亦不免偶疏,应予注意。 宋人的考据笔记,多于叙事之中间杂考辨;或于考辨之外兼记杂事;或是考据和议论相杂。王应麟《困学纪闻》是宋代考史著作的代表性作品,突破了仅仅考订一书的局限,扩展到考订群书的范围。所运用的考证方法,也不仅仅是采用此书前后互证、纪传互证的本校法,还兼用他证法、理证法、存疑法等多种考订方法。颇有考异、辨误、纠谬之功效,其史考开拓了较为广阔的领域,直接影响到清代学术界。顾炎武《日知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史劄记》,均为笔记体载,其广征博引的考史方法亦多少对《困学纪闻》有所传承。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中盛赞《困学纪闻》:“穿穴经史,实事求是,虽议论不必尽同,要皆从读书中出,异于游谈无根之士,故能卓然成一家言,而不得以稗官小说目之焉。”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称曰:“王伯厚氏搜罗摘抉,穿幽极微,其于经传子史,名物制数,贯穿旁骛,实能讨先儒所未备,其所纂辑诸书,至今学者,资衣袖焉。” 清阎若璩、何焯、全祖望曾为《困学纪闻》作校笺,翁元圻、张嘉禄、赵敬襄等曾为之作注。有《四部备要》本和《四部丛刊续编》本。 困学纪闻南宋末王应麟著。综合性工具书。共20卷,2000余条目。其中,说经8卷;天道、地理、诸子2卷;考史6卷;评诗文3卷;杂识1卷。全书思想倾向于陆九渊心学,并受陈亮等人功利思想的一定影响,以“天人合一”贯穿始终。认为道德善恶的形成与日常行为所习有关,进行道德修养既要立志又要勤学,尤其要在思虑萌动处下工夫,“充善端于蒙泉之始,绝恶念于履霜之萌”(《易》)。有1935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困学纪闻二十卷。南宋王应麟 (1223—1296)撰。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一号厚斋,庆元鄞县(今属浙江)人。淳祐进士。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实录检讨、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后辞官回乡,专事著述二十年,宋亡不出。王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四库全书总目》),著作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治史研经,多所发明。治学之时,综罗文献,贯串古今,详加考证,随笔札记,以成巨篇。自谓“幼承义方,晚遇艰屯,炳烛之明,用志不分,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开卷有得,述为纪闻”(《困学纪闻》序),因取书名为《困学纪闻》。此书当成于入元之后。内容有说经八卷,包括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记》、《乐》、《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孟子》等;《天道》、《历数》、《地理》、《诸子》二卷; 《考史》 六卷,涉猎历代史书,包括史记正误等;《评文》、《评诗》三卷;《杂识》一卷。考证事非,不相阿附,发前人所未发,证前人之所误。虽学术渊源出于朱子,但对朱子语误多有纠正,如《论语注》不舍昼夜“舍”字之音,《孟子注》曹交曹君之弟及谓《大戴礼》为郑康成注等,皆有辩证。治学公允,不搞门户之见。《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底,未可妄诋以空言。又能知洛闽诸儒亦非全无心得,未可概视为弇陋。故能兼收并取,绝无党同伐异之私”。当为确切评价。全书考证精详,切实可据。对于研究古代经史文化及政治、经济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元时刻本,有牟应龙、袁桷序。清阎若璩、全祖望、何焯、程瑶田、钱大昕、屠继绪、万希槐等七人为之作笺注,又有翁元圻更详之注释及赵敬襄、张嘉禄参注、补注等,足资参阅。今传本不一,有 《四部丛刊三编》、《四部备要》、《四明丛刊三编》、《四库全书》等版本。清阎若璩、何焯、全祖望《校订困学纪闻三笺》,收入《赵氏藏书》。1959年商务印书馆重新铅印出版,为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