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国学学府名。国家用培养官吏的地方。《汉书·食货志》: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隋书·百官志》: “ (梁) 国学有祭酒1人,博士2人,助教10人,太学博士8人,又有限外博士员。天监四年 (公元505年),置五经博士各1人,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儁才,不限人数。大同七年 (公元541年) 国子祭酒到溉等又表立正言博士1人,位视国子博士,置助教2人。” 国学西周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贵族学校。据《礼记》、《大戴记》及《周礼》载,西周国学盖由前代贵族学校发展而成,教育对象为王子和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国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在王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学有 “东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学” 等名称,又有总名: 天子所设者称“辟雍”,诸侯所设者称“泮宫”。王室贵族子弟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大戴记·保傅》: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小学以教习书数为主,大学以教习礼、乐、射、御为主。教师有大司乐、大乐正、小乐正、太师、少师、大胥、小胥、乐师、执礼者、典书者、师氏、保氏等。后世通称京师官学为国学,尤指太学与国子学。但汉代以后国学逐渐与宫廷教育分离。 国学中国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分小学和大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御为主。天子所设大学称“辟雍”,分为“东序”、“瞽宗”、“成均”、“太学”、“上痒”等;又名:诸侯所设大学叫“瓌宫”。后世国学泛指京师所设官学,特指太学和国子学。 国学学校名。❶西周置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之官学,分大学和小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其学生。大学以习礼、乐、射、御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国学中国古代的官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是西周时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分小学、大学,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西周时始称大学为太学,以后各代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改变,历代制度也有变更,但皆为高等学府,教授儒学,后国学为京师所有官学的通称,尤其指太学和国子学。 国学中国古代的官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是西周时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分小学、大学,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西周时始称大学为太学,以后各代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改变,历代制度也有变更,但皆为高等学府,教授儒学,后国学为京师所有官学的通称,尤其指太学和国子学。 国学公元前西周王朝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有小学和大学之分。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培养目标为治国之士。教育内容为六艺之学,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入学年龄一般认为是15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后人多称京师官学为国学,尤指太学和国子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