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综合平衡guominjingji zonghe pingheng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国民经济总体上,通过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运动来考察和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和各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又称“国民经济平衡”或“综合平衡”。对过去时期的考察和研究,叫做统计平衡;对未来时期的考察和研究,叫做计划平衡。从计划工作方面来说,综合平衡是指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时,根据全社会的资源和需求情况,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规划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地分配劳动、物资、资金等社会总资源,使之与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相适应,保持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互相协调,求得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地发展。综合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计划化的基本方法。“平衡”的本来含义是指力学中两种力的均等。把平衡运用到国民经济计划统计工作中来,是苏联在计划经济实践中的一个创举。后来,经过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统计工作实践,这种方法逐步有所改进和演变。毛泽东在1959年6月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综合平衡是个根本问题。以后,在中国的经济工作尤其是计划工作中就常用“综合平衡”这个名词。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把社会产品生产在实物形式上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构成上划分为三种要素——物化劳动(C)、必要劳动(V)和剩余劳动(m)。进行综合平衡就是要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安排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要素和价值要素之间的补偿和替换的关系。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应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的统一中来实现。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各个生产部门,各自生产特殊产品,以满足某种特殊需要。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社会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只能把一定量的时间使用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也只有这样多的时间才是必要的。这就是节约劳动、按比例分配劳动的经济规律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在计划工作中的根据和重要职能。 为了具体表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数量关系,要按实物形式规划社会产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编制综合物资平衡表;按价值构成规划社会产品各要素之间的比例,编制综合财政平衡表;同时编制综合劳动力平衡表。此外,还要编制更加具体的、同国民经济各部门密切联系的各种平衡表,从而构成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按客观经济规律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数量关系和平衡表,对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比例关系进行统筹安排,使其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的四位一体的平衡。关键是社会生产同社会需要的平衡。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这是编制宏观经济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综合平衡贯穿于计划编制的整个过程,它既是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也是计划编制的基本方法。只有搞好综合平衡才能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和平衡性,才能使计划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切实可行。 所谓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就是指从国民经济总体出发,通过一系列经济分析和平衡计算,正确处理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和主要结构之间的相互平衡和协调关系,从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比例,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全局平衡。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宏观经济计划的职能发生了深刻转变,但宏观经济计划的内容仍十分的广泛,因此,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内容和范围也必然是广泛的。目前,我国计划部门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平衡; 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主要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 积累和消费之间,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平衡; 生产与建设之间的平衡; 生产、建设与流通之间的平衡; 社会商品购买力与社会商品可供量之间的平衡; 国内生产建设同对外经济贸易之间的平衡; 经济建设与教育、文化事业之间的平衡;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平衡。 如果从价值平衡的角度来说,最高层次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就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它是上述各项平衡的最后综合。从结构平衡来说,目前在我国主要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综合平衡,即我们常说的 “六大平衡”: 劳动力资源与需求的平衡,生产资料的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消费材料的供应与需求的平衡,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外汇收支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