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圆明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51 圆明园现遗址位于北京西北处。圆明园系清朝帝后长期居住的离宫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处。兴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经雍正、乾隆二帝几次扩建,至乾隆九年(1744)竣工。今指圆明园还包括后来在圆明园以东、东南扩建的长春园、绮春园在内,故又有“圆明三园”之称,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北京时被其抢劫一空,并放火烧毁,只有断壁残垣的遗址,留今人所见。这座用大量人工造景,将山、水和建筑合为一体的即是行宫又是别苑,实为中国园林之最,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园林之宝。圆明园广收中国南北造园之特点于一身,以水为脉勾通全园150余处景点、建筑和风光。布局均按行宫别苑的特点、功能要求安排,既是帝后游憩之处,又是处理朝政之地。并按“前朝后寝”的原则,在园内前部建正大光明殿、保和殿、太和殿、朝廷各部门办事机构,在此处理朝政。后部为帝后寝宫等宫廷区,如同紫禁城于此再现。风景区多以高低起伏土筑假山、奇石装点与湖、河相应,景区所建亭、台、楼、阁,均效仿各地名胜古迹,配以奇花异草制成具有中国园林“园中之园”的特色。各景区在布局上有独立成体、相互照映、格调统一的特点,景点虽多,无一雷同。在宫廷园林中首建外国建筑,即“西洋楼”建筑群是圆明园另一特点。“西洋楼”是一组欧式宫苑,那些以高大的石柱或用曲线、曲面构成图案、纹样装饰的有拱卷门窗的主要建筑物等,以表现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为主,也有些建筑物运用中国传统的建筑表现手法。建筑物多取材于中国的汉白玉石料。因“西洋楼”在长春园北端,有土丘相隔,自成一区,故对全园布局无破坏感。 圆明园清代名园之一。遗址在北京西郊海淀附近。早先是明代的一座私家园林,位于畅春园的北面,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赐给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帝为赐园。雍正帝加以扩建,雍正本人长期居住于此,当时已有二十八处重要的建筑群组。乾隆帝时第二次扩建,新增十二组建筑,根据景点所形成的景观特色,定出有代表性的四十景,并配有御制咏诗四十首。后又在它的东和东南邻另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面积总计五千多亩,经过嘉庆朝的添建,成组的建筑群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物总共一百二十三处。设园门十九座,水闸五座。三园造景大部分以水面为主题,由人工创设的山水地貌为骨架。假山、岗、阜、岛、堤散布于园内,与水系结合,把全园分划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出于人的写意而又保持着野趣,再现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风景,集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的筑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如宫殿、住宅、庙宇、戏楼、市肆、藏书楼、陈列馆、船坞、码头以及辅助后勤用房等),大量的则是一般饮宴、游赏的园林建筑。建筑物形象多小巧玲珑,千姿百态,出现许多罕见的平面形状如眉月形,卐字形、工字形、书卷形、口字形、田字形以等套环、方胜等。建筑外观大多朴素雅致,而室内的装饰、装修和陈设却非常富丽堂皇。一百二十多个景点大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体形环境,形成大园含小园。园中又有园的独特的集锦式总体规划。园西部的中路是三园的重点所在,后湖沿岸九岛环列、前湖后湖景区的东、北、西三面分布着二十九个景点如众星拱月。两大部分在北面,形成小园林集群。东部以福海为中心,形成一个大景区,水中三岛鼎列,四周分布近二十处景点。四十景和一些小园中,不少是仿各地名园佳景的,如“坦坦荡荡”仿杭州的玉泉观鱼,“上下天光”取景于云梦大泽,“慈云普护”是天台山的缩写,文源阁仿宁波的天一阁,“武陵春色”像桃花源,“坐石临流”仿绍兴兰亭,“曲院风荷”摹西湖十景之一等。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这座“万园之园”,今仅存残迹。 圆明园大水法残迹 圆明园清代御苑。位于北京西郊挂甲屯之北,颐和园之东。明代皇室已在此建有林园。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旧园基础上予以修整,赐与皇四子允祯(雍正帝),并亲题名为“圆明园”。雍正即位后,又增建殿堂楼阁,引水蓄池,广植林木,作为游览、听政之所。乾隆时曾六下江南,以江南多处名园蓝本,全面规划,大规模扩建,东面增修了长春园,东南合并了万春园 (即绮春园),初步形成了圆明三园 (习惯上统称为圆明园)。嘉庆、道光、咸丰又代代增修,经过六朝皇帝先后150年的营造,使圆明园益发辉煌,称为 “万园之园”。园占地约5200亩,有大门18座。圆明园在三园中面积最大,前后共48景,每一景中又可分若干小景,每一小景又是一组亭台楼阁的建筑群,其间山环水抱,花木掩映,步移景异,变幻万千。其布局可分三组,前湖前及两侧建筑区; 后湖以北建筑区; 福海四周建筑区。前面为朝廷区,另二部分为游览区。朝廷区正殿为“正大光明殿”,七楹,东殿额系雍正皇帝御笔。虽为正殿,但其庭院设计却很自然,不雕不绘,以达松轩茅舍之趣,皇帝所设各种宴事及殿前御试,常在此举行。其东配殿为皇帝批阅奏章的“勤政亲贤殿”,殿之东壁有御制 《创业守成难易说》,西壁有 《为君难跋》。正大光明殿后即为前湖,湖北有 “九洲清晏殿”,雍正帝和道光帝都死于此殿,殿东为“天地一家春”,西为 “乐安和”,是乾隆帝的寝殿。后湖为帝王嫔妃游玩的地区。有种植数百种牡丹及各种奇花异卉的镂月开云; 有皇帝诵文吟诗之处——碧桐书院; “万安安和”是建在水中的 “卐”字形房屋, 30多间, 造型美观, 建造精巧,还有冬暖夏凉之特点; “山高水长楼”为上下二层,每年元霄节在此观看烟火,其时殿前数千人挥舞各色宫灯,歌舞伴和,组成各种图案,变化无穷,而后烟火飞空,争奇夺艳。接待外藩也常在此举行。后湖北是各具特色的园中小园。“南北长街”是假设的一个交易场所,宫监扮成商人,仿市井买卖; “北远山村”是农村样式的区域,以突出自然风景之美; “水木明瑟”是利用水力推动风扇转动,以达室内清暑之功; 此外还有安佑宫、澹泊宁静、舍卫城、文源阁、廓然大公、四宜书屋等。福海在园之东部,又称东湖,水面辽阔,四周十岛环抱,中有“蓬莱三岛”。又建有方壶胜境、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平湖秋月、曲院风荷、雷峰夕照、洛伽胜境、别有洞天、夹镜鸣琴、山容水态等,均造就成仙山琼阁状。咸丰十年(1860) 十月六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占领圆明园,侵略军恣意抢掠园中豪华陈设和珍贵文物,后又放火焚烧,瑰丽的圆明三园成为废墟。 圆明园王威著。作者通过对实地考查,又参考官修典籍,私人著述,外国人的记载,近人论述圆明园的文章等资料,对圆明园进行了简明的概述。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圆明园的兴建; 第二章,全盛时期的圆明园; 第三章,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圆明园的焚掠; 第四章,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的经过; 第五章,圆明园再劫和现存的遗迹。阅读本书使人们了解圆明园是我国建筑,园林的杰作。从清朝康熙开始创建,一百五十年间,投入了无数的工匠、人力,修建了精美的宫殿楼台,开凿了众多的湖沼园囿,以及每所建筑中的陈设、绘画、文物和艺术品,集中了我国封建文化的精华。圆明园始建之初,正值清朝统治者在全国的统治逐步稳固的时期,乾隆一朝是圆明园史上的全盛时期,迨至咸丰十年 (1860),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圆明园全部毁于帝国主义之手。作者指出,由此可见,圆明园的修建、发展、鼎盛、停滞以至于毁灭的全部过程,与清朝的经济、政治、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与衰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书由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出版。 圆明园Yuanmingyuan清代著名园林。位于北京城效西北角。通常所说的圆明园由长春园、万春园、圆明园三座园林组成,其中圆明园规模最大、历史最长、景色最优,内设朝廷和宫寝,故历来把它的名字作为三园总称。清代雍正至咸丰五代皇帝,在150年间,集中了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和经营了这座皇家宫苑。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按行宫苑囿的功能要求展开的。西部的圆明园不仅是游憩中心,也是行政中心,依“前朝后寝”的布局,主要建筑为正大光明殿,后湖景区由环绕的9个小岛组成,是全国疆域“九州”之象征。长春园的布局以山环水抱的建筑群为主体,其北部西洋楼的建筑、造园形式分别为巴洛克风格和勒诺特风格。万春园各景点小巧玲珑。圆明园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结晶,蜚声一时,被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抢劫后被放火焚毁,现仅存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石雕残迹,经部分修建后,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Yuanmingyuan清代御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为环绕福海的圆明、长春、万春三园之合称。原为明代的苑园,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开始修整,以后又加扩建。前后历150余年,占地5 200余亩,建楼台殿阁、亭榭轩馆140余处,又挖湖导渠,形成以水景为主的山环水抱之特色。这里是清代皇帝休息和议政的地方。园内有皇帝临政的大宫门、批览奏章的勤政亲贤殿,举办各种宴会及殿前御试的正大光明殿。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小园,如杏花春馆、万方安和、天然图画、安佑宫等等。福海是园中最大的景区。水面上有方壶胜境、蓬岛瑶台等景,象征着仙圣同乐的极乐境界。园内还收藏有大量的文物珍宝,有“万园之园”之称,集中反映了我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在清咸丰十年 (1860) 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次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现存遗址,经解放后多次修复,已开辟为公园,成为对全国人民和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圆明园我国近代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北郊,以 “圆明园”为主体,包括园东 “长春园”、园东南 “绮春园” 二个附园,总面积347公顷,后人统称为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乾隆三十七年 (1722年)建成,咸丰十年 (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今仅存残部。圆明园以人工山水造景,利用泉眼、泉流疏通的水体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大小水面以河道相连,构成河湖水系,石叠假山,土筑岗阜及岛、屿、洲、堤散布园内,和水面结合,组成山重水复,开合有致的百余处园林空间。大的水面如福海宽600余米,小的水面仅宽四五十米,岸、岛、洲、堤上布置宫殿、住宅、庙宇、戏院、藏书楼、陈列馆、店肆、山村、水居、船埠及大量供游憩宴饮的园林建筑。园内内容丰富、格调各异的大小景区共有150多处,有仿江南山水名胜而建的福海沿岸摹拟杭州西湖十景,有取自陶渊明 《桃花源记》诗画意境的 “武陵春色”,有象征东海 “蓬莱”、“方丈”、“瀛洲” 三座仙山的 “蓬岛瑶台”,还有体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禹贡九州的九岛环列的后湖等等。在圆明园的附园长春园北还有 一组欧式建筑 “西洋楼”,大小喷泉、绿地采用几何形规整的法国式园林布局; 由欧洲籍天主教和传教士设计。圆明园正门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宫廷区,全园除少数宫殿、庙宇施以彩绘外,一般建筑的外观均朴素雅致,和园林山水的自然风格十分协调。 圆明圆 圆明园中国清代皇家最大的宫园。遗址在北京海淀区东部。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园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10余公里,占地约346.7公顷。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罗列国内外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北部还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俗称“西洋楼”,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今仅存残迹。 圆明园圆明园是我国著名园林之一。系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通称,故又称 “圆明三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在清康熙的十八年 (1709) 为皇四子胤禛(以后的雍正帝) 的赐园,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经营,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 方基本建成。是清代中叶最宏伟的皇家园林,誉称世上 “万园之园”。全部占地约346公顷。三园并排尤如颠倒的“品” 字形,以园中最大的湖——福海为中心,有一百多景。如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洲青宴殿,祭祀用的安佑宫,藏书用的文源阁; 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西湖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汇集了江南无数名园的胜景。全园充分利用玉泉、万泉两大水系的有利条件,人工控湖筑山。园因水得景,并借景西山。为避免园大杂乱,布局上各园自成体系,园中套园,以高低起伏的假山分区,溪水萦绕弯环而汇为湖泊水景。三园之首的圆明园,占地200公顷,分为宫廷区、九洲景区、福海景区、北部景区和西北集散点景区等五大部分,各景区独具特色。宫廷区以严谨对称布局的宫殿建筑为主; 九洲景区由九个小岛、九个建筑群环后湖一周; 福海景区则在广阔水面四周环列数十景,为全园水上活动区; 西北景区中神庙、宗祠、佛城、藏书楼等占较大分量,各自独立成区,但布局上仍体现以园林为主,宗庙次之原则。三园建筑绝大部分为我国传统宫殿式,并有不少创新,巧妙布置于山水风景之间。长春园北部建有一批仿西欧巴洛克式石建筑,俗称 “西洋楼”; 但其房顶仍为我国所特有的琉璃瓦盖成,装饰点缀中也有不少我国民族形式,这一区以中西式协调的建筑风貌为圆明园增色添姿。咸丰十年 (1860) 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毁。现仅有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石雕残迹。 圆明园圆明园是我国著名园林之一。系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通称,故又称 “圆明三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在清康熙的十八年 (1709)为皇四子胤禛(以后的雍正帝) 的赐园,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经营,至乾隆三十五年 (1770)方基本建成。是清代中叶最宏伟的皇家园林,誉称世上 “万园之园”。全部占地约346公顷。三园并排犹如颠倒的“品”字形,以园中最大的湖——福海为中心,有一百多景。如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洲青宴殿,祭祀用的安佑宫,藏书用的文源阁;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西湖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汇集了江南无数名园的胜景。全园充分利用玉泉、万泉两大水系的有利条件,人工挖湖筑山。园因水得景,并借景西山。为避免园大杂乱,布局上各园自成体系,园中套园,以高低起伏的假山分区,溪水萦绕弯环而汇为湖泊水景。三园之首的圆明园,占地200公顷,分为宫廷区、九洲景区、福海景区、北部景区和西北集散点景区等五大部分,各景区独具特色。宫廷区以严谨对称布局的宫殿建筑为主; 九洲景区由九个小岛、九个建筑群环后湖一周; 福海景区则在广阔水面四周环列数十景,为全园水上活动区; 西北景区中神庙、宗祠、佛城、藏书楼等占较大分量,各自独立成区,但布局上仍体现以园林为主,宗庙次之原则。三园建筑绝大部分为我国传统宫殿式,并有不少创新,巧妙布置于山水风景之间。长春园北部建有一批仿西欧巴洛克式石建筑,俗称 “西洋楼”;但其房顶仍为我国所特有的琉璃瓦盖成,装饰点缀中也有不少我国民族形式,这一区以中西式协调的建筑风貌为圆明园增色添姿。咸丰十年 (1860)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毁。现仅有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石雕残迹。 圆明园中国清代御园。其基址为明代皇帝国戚的故园遗址,位于北京西北郊、颐和园东侧。清康熙于1709年开始修整旧园,赐予皇四子允祯(即雍正),并题名为“圆明园”。雍正即位第3年(1725),扩建圆明园,作为听政之所。后经嘉庆、道光、咸丰代代增修。前后经历150年,先后建起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统称圆明园),整个园区占地约350 hm2,建筑面积160000 m2,外围总长10 km。景点160处,有“万园之园”之称。当时的颐和园不过是圆明园的1个外围园林,可见昔日的圆明园何等宏伟壮观,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野蛮地焚毁了这座如诗如画的皇家园林。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废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