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圈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25 圈地

清朝定都北京后用政治强制手段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为了满足王公、贵族剥削和八旗军队生活及装备的需要,从顺治元年十二月(1645.1)起,清政府曾三次下令大规模圈占土地。主要分布于近京五百里以内州县,约达17万顷,成为旗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圈占的土地分配给皇室、王公、勋戚、八旗官兵,设置皇庄、王庄和八旗官兵庄田,实行奴仆制生产。“圈地令”文规定,圈地限为近京各州县无主荒地及明皇室、勋戚所遗庄田,实际上许多民田也被圈占,规定的“兑换”、“拨补”也多为离京较远的盐碱不毛之地。圈地后,被圈地区大量土地无人耕种,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呈现一片萧条景象。由于“壮丁”大批逃亡和广大汉族人民的不断强烈反抗,1647年清政府下令:“自今以后,民间田屋不得复行圈拨,著永行禁止”。以后又数次重申“停圈令”。至康熙二十四年 (1685),持续达40年之久的圈地才被迫停止。

圈地quandi

清初满洲贵族大规模圈占汉人土地的活动,为清初弊政。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贪欲和笼络八旗将士,派遣官员跑马圈地,先后出现了三次高潮。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下令:“凡近京各洲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地甚多,……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清世祖实录》卷12)顺治二年九月,圈占的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等京东、京南府州县。顺治四年正月下令于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州县内圈地。此后,大规模圈地停止,但是零星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圈地持续了几十年,共圈占汉族人田地224982顷。圈占范围主要在直隶6府2州1县,共计77州县,广袤2000余里。少部分在山西之太原、潞州,山东之德州、徐州等地。所圈之地,最初为无主荒地,继之有主无主之地一体圈占; 圈占还包括庐舍、场圃, 使大批汉人地主和农民骤失田产庐舍, 生活无着。满州贵族用圈占的土地设立皇庄, 赏赐王公勋臣, 分给八旗兵丁。对王公勋臣的赏赐, 按宗室、王公、官员的等级和所属壮丁数目, 给以不同数量的庄田和壮丁地。八旗士兵按照 “计丁授田”的原则,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他们依靠这些田土解决生活所需及出征的军事装备。八旗官兵的旗地约14万余顷, 占圈占土地的绝大部分。清初圈地是野蛮的劫掠,致使百余万人破产失业,流离失所,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也破坏了农业生产, 阻碍了社会进步。由于壮丁逃亡和汉族人民不断反抗, 康熙八年 (1669) 下诏停止圈地。

圈地

清代满族地主用政治强制手段掠夺土地的一种形式,也是所掠土地的名称。顺治元年至二年(1644—1655)、顺治四军(1647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圈地。河北北部以北京为中心的土地多被圈占。后由于汉族人民不断反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被迫停止。

圈地encircling land

清代统治者用政治强制手段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也是所掠土地的名称。满族在北京建立清王朝后,把在关外推行的农奴制度移植关内,从顺治元年至二年(1644~1645),顺治四年和康熙八年(1669),在“近京五百里内州县”进行三次大规模圈地,圈占近20万顷良田,分配给皇庄、王公、勋戚和八旗官。圈地名义上规定只圈近京各县州无主荒地及明皇室勋戚遗留下的庄田,实际上很多农民的土地也被圈占,结果京畿民田大量减少。在这些被圈占的土地上,设立皇庄(官庄)、王庄、官员庄田和八旗兵丁份地,役使庄丁编庄生产。庄丁除关外迁移入关的旧有奴仆外,主要强迫汉族农民“投充”(即依附于满族贵族)。庄丁在庄头监督下,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由于庄丁大批逃亡和汉族人民的不断反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圈地最后被迫停止。

圈地

清代满族统治阶级以政治强制手段野蛮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及其所掠夺的土地。主要在近京地区掠夺汉人的土地。清统治者, 为维护满族贵族的特权地位和军事上的需要, 从顺治元年(1644)开始,进行三次大规模圈地。顺治元年十二月(1645年1月),以“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无处安置”为由,下令: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 及明室等无主地,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派官员骑马拿绳丈地,时称“绳圈”。二年十一月,第二次大规模圈占土地。下令:不论无主有主土地,悉行圈占。将圈占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等府州县。四年正月,又以“今年东来满洲,又无地耕种”为由, 下令于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州县内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圈占土地。后小规模圈地也不断。总共圈占土地十六万六千多顷。康熙八年(1669),由于人民的反抗,被迫停止圈地,下令:“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在圈地同时还占房(即圈房),并强迫汉族农民“带地投充”。在圈地上,建立皇庄、王庄、官员庄田、八旗兵丁份地等各种庄屯。圈地占房,使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困苦万端,走投无路, 被迫起来反抗。

圈地

满族统治者入关初,为安排东来八旗官兵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顺治元年 (1644) 十二月、二年九月和四年正月,共三次大规模圈占近京的河间、滦州、遵化、顺天、保定、易州、永平等处土地。顺治四年后,圈地规模渐小,延至康熙八年(1669),诏令永行停止。清统治者在圈占的土地上广置旗庄,一度采取农奴制的生产方式,不仅加剧了阶级矛盾,而且也使这种土地经营方式难以持久,很快出现了八旗生计问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