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圣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圣人

古代对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也。” 王建《宫词》: “殿头传语金阶远,只进词来谢圣人 ”

圣人

谓才智德性超乎常人的人。儒家指集至善、至美、至真于一身的、道德品质最高尚者。《孟子 ·离娄上》:“圣人,人伦之至也。”《荀子·修身》:“齐明而不谄,圣人也。”后特指孔子为圣人。道家指超凡脱俗的神秘者。《老子·四十七章》:“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圣人

中国古代道德人格的最高范型。最早出现于西周中后期。 《诗·大雅·桑柔》说:“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复狂以喜。”后为儒家和道家所采用。儒家认为,圣人是比君子更为高级的道德人格范型。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 《中庸》认为合道为圣人,指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荀子综合了前辈儒学家的思想,认为圣人是人伦的至极,他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荀子·解蔽》)认为圣人是备道知极的人,“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荀子·哀公》)又综合了道家的观点,指出:“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悬天下之权称也。”(《荀子·正名》)道家认为,圣人是得道的人,《老子》2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81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认为得道的人依据自然的和社会的需要而行动,不人为地与人竞争。又认为圣人是天下人的楷模,《老子》22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庄子认为,圣人是遵从自然界的完美而顺从自然的人,《庄子·知北游》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汉儒董仲舒认为,圣人是能够与自然界合一的人。他说:“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春秋繁露·玉英》)遵从自然规律的人就是圣人,他说: “行天德者,谓之圣人。”(《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淮南子·汜沦训》认为圣人是制定道德法则的人,“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魏晋玄学家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圣人是掌握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之人。阮籍说:“圣人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体。”(《通老论》)由于圣人懂得自然运行规律,所以他的活动不违反自然。王弼说:“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老子注》29章)宋儒认为,圣人确立道德律。周敦颐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太极图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通书》)圣人立法,并且自觉地依据这种道德律法而活动。程颐说:“圣人与理为一,无过不及,中而已矣。”(《遗书》卷22)圣人在中国古代道德学家那里,被认为是普通人进行道德修养时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也是社会生活中符合道德要求的最高人格范型。

圣人

见“使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