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方性甲状腺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方性甲状腺肿difangxingjiazhuangxianzhong又称单纯性甲状腺肿。此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代偿性甲状腺肿大。因为碘是甲状腺制造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之一,碘缺乏则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甲状腺素合成减少,经反馈作用使脑垂体前叶的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致使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因此,此病多发生在饮水和食物中含碘量不足的某些山区、高原地带,亦可发生在青春发育期和妊娠期的妇女。该症初始仅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而显得脖子变粗,并无其他症状。若未治疗,则可继续发展,在肿大的甲状腺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此时,则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如结节较大时则可压迫气管出现呼吸不畅。极少数可发生甲状腺机能亢进或恶性病变。多数仅经体检就可诊断,必要时可经B型超声检查及同位素扫描。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可服用小量甲状腺素或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出现压迫症状或怀疑恶变者则应手术治疗。 地方性甲状腺肿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主要由缺碘引起;或食物和饮水中含有致甲状腺肿或影响碘吸收的物质,对本病发生发展也起一定作用。多流行于山区、半山区。近年来某些平原或沿海地区也有发生。临床表现主要是甲状腺肿大。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压迫邻近器官产生各种症状,甲状腺功能大多正常。可用1/2万—1/5万的碘盐或肌肉注射碘油等防治。巨大、结节型有压迫症状者需手术治疗。 地方性甲状腺肿difɑnɡxinɡ jiɑzhuɑnɡxiɑnzhonɡ主要地方病种之一。是人们饮水和食物中长期缺碘导致人的甲状腺代偿性增大,简称地甲病。患者一般无全身自觉症状。当腺体肿大过甚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机械压迫症状。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及育龄期妇女,病程缓慢,可迁延多年,甚至终生。境内13个县市区均属碘缺乏病区。20世纪70年代前全市地甲病发病率很高,70年代曾进行过三次普查,共查出地甲病患者20余万人。1976年,采取食盐加碘、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综合措施,至年底共治愈患者13万余人,占总病例数的68%,后连续4年累计治愈患者18万余人,占总病例数的90.47%。之后,全市在重点病区建立了固定或流动监测点。1992年对监测点的621人进行尿碘测定,低于50Ug/L的76人,占12.2%;对7年~14岁儿童的甲状腺肿进行监测,肿大率为2.8%,病情基本得到控制。1994年全市对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开展补服碘油丸治疗,服用率达90%以上。2001年已达到95%以上,碘盐覆盖率达到98%以上,8年~10岁儿童尿碘水平在100Ug/L以上的达到95%以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