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埃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埃及Aiji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领土包括非洲东北部和西亚的西奈半岛。其东北部的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是印度洋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相互联系的捷径,重要的国际航线。国土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5 027万,居非洲第二位。87%为阿拉伯人,是人口最多的阿拉伯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历史悠久,是人类古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地势西南较高,向北倾斜,海拔由1 000多米降至地中海沿岸的350米左右的平原;东部红海沿岸为陡峭山地,崖壁直逼海岸,海拔可达1 500多米;西奈半岛是一南高北低的倾斜高原。全境气候炎热干燥,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式气候,其它地区均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年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国土约有95%为沙漠,是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的东北部及其延续。到处是茫茫黄沙,寸草难生,人迹罕至。因此,水源是埃及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纵贯南北的尼罗河润泽着两岸土地,养育着两岸人民,在广袤的沙漠中,形成一个绵延1 500多公里生机勃勃的绿带。埃及古代文明的出现和现代经济的发展都与磅礴巨川尼罗河密切相关。自古埃及人就傍河而居,并根据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利用汛期沉积的肥沃淤泥进行耕作,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灌溉农业。并在生产中,发明了观测河流水位的方法,制订了一年365天的古埃及历法;创造了十进位计算法和几何学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尼罗河在埃及境内长1 530公里,两岸河谷宽20公里,同河口三角洲在内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总面积的5%,但却集中了全国99%的人口、所有的城市和除采矿业以外几乎全部经济活动。这一地区生产了世界一半的优质长绒棉(其纤维长度超过31.8毫米),还是非洲最大的水稻和小麦产地,玉米、大麦和蔬菜、水果的生产在非洲也居重要地位,这里是非洲最富庶的地方。独立以后,为防范尼罗河的泛滥,河上建起了阿斯旺高坝,在南部形成一个库容量达1 640亿立方米的纳赛尔水库,既可发电,又可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为全国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泥沙沉积库底、下游地力下降、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血吸虫漫延等是筑坝后出现的新问题。矿产资源丰富,铁、锰、磷和石油是主要矿产。制造业有一定规模,有纺织、食品、冶金、机械、化工等部门,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区。首都开罗、沿海港口城市亚历山大等是主要工业中心。 埃及 埃及Egypt地跨非亚两洲的北非国家。历史悠久。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5300万(1988年),阿拉伯人占90%,信伊斯兰教。首都开罗。地势平坦,干燥少雨,国土96%为荒漠、半荒漠。尼罗河纵贯全境,河谷地带和三角洲地区为主要农业区。有石油、磷酸盐等矿。石油、运河、旅游、侨汇为经济的重要支柱。灌溉农业发达,以长绒棉最为著名。境内的苏伊士运河为最重要的国际通航运河。 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面积1,002,000平方公里,人口5045.5万 (1986年),阿拉伯人占87%,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首都开罗。全境96%为沙漠,地势平坦。尼罗河贯穿南北,两岸形成宽约3—16公里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海岸线长2,700公里。全境干燥少雨。资源主要有石油、磷酸盐、铁、锰、煤、铝、金、锌、铅、铬、银、铜、滑石等。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棉花(居非洲首位) 小麦、水稻、豆类、甘蔗、亚麻、花生、水果、蔬菜等。工业有纺织、食品加工、石油、钢铁、电力、化肥、水泥、机械等。主要出口石油产品和棉花; 进口粮食、钢铁、机械设备、车辆等。尼罗河可通航,苏伊士运河连接欧亚非三洲,是最重要的国际通航运河。货币名称为埃镑。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遗迹众多,埃及金宇塔世界著名。公元前3200年就建立了奴隶制的统一国家。公元前7—1世纪曾先后被亚述、波斯和罗马帝国征服,4—7世纪并入拜占庭帝国,公元640年归入阿拉伯版图。1914年沦为英“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承认埃及为独立王国,1952年7月法鲁克王朝被推翻,1953年6月18日宣布建立埃及共和国,1971年9月1日改为现国名。1956年5月30日同中国建交。 埃及非洲东北部国家。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53年6月18日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2月1日,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叙退出阿联。1971年9月11日改现名。国土面积1002000km2。人口6145万(1998)。首都开罗。1956年5月30日与中国建交。国土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海岸线长约2700km。境内地势平坦,沙漠占全国面积96%以上。凯瑟琳山海拔2637m,是埃及最高峰。尼罗河纵贯埃及,在埃及境内长1350km。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平均气温1月12℃,7月26℃,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平均降水量为0~200mm。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但70%粮食靠进口。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1997/1998年度国内生产总值81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80美元。1998年人均收入1410美元。1998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8.5%。1998年全国可耕地面积为336万h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旅游业是埃及第1大外汇来源。1997/1998年度,旅游收入超过37.27亿美元,游客达390万人次。交通运输十分便利。铁路总长7000km。开罗地铁全长42.5km。公路总长48000km。水运有7条国际海运航线;内河航线总长约3000km。1998年苏伊士运河过境税收入为17.6亿美元。有民航飞机58架,有国际机场5个。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现有中学25000所,大学13所。埃及2004年12月31日人口7190万。国庆日7月23日。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882亿美元。经济增长率4.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12美元。通货膨胀率11.9%。失业率9.9%。2004年工矿业、农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18%。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