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塔吉克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人口为3.3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聚居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在莎车、译普、叶城和皮山等县。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人使用维吾尔语。塔吉克族人普遍使用维吾尔文,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065 塔吉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塔吉克”,据民间传说,原为王冠之意。人口为33538人(1990年),60%聚居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南疆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使用塔吉克语,多数人说色勒库尔方言,少数人说瓦罕方言,许多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语。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使用伊朗语支的诸部落是塔吉克族的先民。塔吉克族人历史上多次击败侵略军。1938—1940年在蒲犁县有两名中共党员担任县长和边防大队长,领导了塔吉克族的革命斗争。 塔吉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人口26503人(1982年)。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部分通用维吾尔语。通用维吾尔文。源于古代帕米尔高原东部诸部落。从事农牧业生产,信奉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有古尔邦节。乞肢乞迪尔爱脱节,巴罗提节等。男子戴黑绒圆高统帽;女子戴圆顶绣花棉帽。男女穿红色长统尖头软底皮靴。食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定居在土木结构的平顶屋中,牧区住矮土屋。1949年以前处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1954年成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经济文化事业在国家支持下,迅速发展。畜牧业成倍增长,农业也有大幅度提高,过去89%是文盲,现在塔吉克自治县已普及小学教育,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口大增。 塔吉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26,503人(1982年)。其先民可远溯到公元前分布于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伊朗语东支的诸部落及以后在不同时期从帕米尔西部和南部东迁到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其住地自古为西域通道,亦为历代边防重地。操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无文字,多通用维吾尔语文。多信仰伊斯兰教,属什叶派的伊斯玛仪勒派,崇信世袭教派首领“依禅”。居住山区的多营畜牧业,兼营农业; 居平原的多务农。解放前基本上处在封建社会发展阶段。解放后,建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能歌善舞。民间口头文学和工艺美术丰富多采。民族乐器有“那艺” (短笛)。民族和宗教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 (春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目脱节 (播种节)、兹完尔节 (引水节) 等。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33512人(1992年),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此外,莎车、叶城、泽普、皮山等县也有少量塔吉克人聚居。对此族名的来历含义,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❶西亚幼发拉底河左岸的一个阿拉伯部落名。此部落原称“塔伊”,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中、西亚的其他民族便把这个部落名称用来泛指阿拉伯人。11世纪时突厥人接受这个名称并且用突厥语的习惯,把信仰了伊斯兰教的、说伊朗语的定居人民称为“塔吉克”。 塔吉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意为“王冠”。塔吉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它吸收了希腊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原文化,将诸多文化因素融入这一富有高原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塔吉克人的先祖中融汇了塞人、粟特人、花剌子模人、巴克特里亚人等成分,以后又融汇了中亚其他民族的成分。塔吉克族先民自古以来就与我国中原地区有着密切联系,东汉时期,塔什库尔干被称作“德若国”。魏朝时期,这里又被称作“满犁”(史学家们以为“满犁”可能是西汉时期的“蒲犁”之误写)。晋朝时期,这里又被称作“亿苦”。从公元初期至北魏,唐朝开元年间,塔什库尔干地区为竭盘陀国所统治,它是我国塔吉克族先民建立的王国,大约存在了500多年。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吐蕃势力到达帕米尔一带,竭盘陀国国王投降了吐蕃,于是,竭盘陀国便从历史舞台上消逝了。竭盘陀国这一历史时期在我国塔吉克族历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塔吉克先民创造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竭盘陀文化,并且形成了今天塔吉克族的主体。1945年,在三区革命的影响下,塔什库尔干爆发了“蒲犁革命”,起义军推翻了国民党在蒲犁的政权,成立了蒲犁专员公署作为政权机关。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没有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许多人通晓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信仰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不封斋,不朝觐。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和“肉孜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1954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其余各县塔吉克人聚居之地设立了民族乡。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有39493人。分布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莎车县、泽普县等地。 塔吉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于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人口有3.3万多人(1990年)。“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意为“王冠”。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就已活动在新疆南部的许多地区,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部落,是塔吉克的先民。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塔吉克的地方政权及先民,与中原王朝及称雄一时的周围政权都有较多交往。清代沿用元朝的名称,称其为“色勒库尔”,建置色勒库尔回庄,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多数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曾使用波斯文,现改用维吾尔文。高山游牧型经济,以牧业为主,农耕为辅,有“马上民族”之称。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玛仪派,教徒不封斋,不朝觐,除老年人每天在家做两次礼拜外,一般人只有节日礼拜活动。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敬重老人,民风淳朴。 塔吉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26,503人(1982)。其先民可远溯到公元前分布于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伊朗语东支的诸部落以及后在不同时期从帕米尔西部和南部东迁至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其住地自古为西域通道, 亦为历代边防重地。公元二、三世纪时,曾出现朅盘陀国(喝盘陀),我国古籍多有记载。唐时在此设葱岭守捉,元称色勒库尔。近代以来,不断抗击英国、俄国和浩罕汗国的侵犯。1896年,与柯尔克孜族共同组成“色勒库尔绥远回队”,为保卫边境,打击入侵者,作出重大贡献。操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无文字,多通用维吾尔语文。多信仰伊斯兰教,属十叶派的伊斯玛仪勒派, 崇信世袭教派首领“依禅”。居住山区的多营畜牧业,兼营农业,居平原的多务农。解放前,基本处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 封建剥削和宗教负担沉重。解放后, 进行了社会改革,建立了一个自治县。能歌善舞。民间口头文学和工艺美术丰富多采。民族乐器有“那艺”(短笛)。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4地也有分布。人口为41028人(2000),其中男20954人,女20074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178人,大学专科635人,中专1727人,高中1361人,初中6031人,小学20843人,扫盲班1103人,未上过学4252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879人,采掘业2人,制造业35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人,建筑业4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3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3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4人,金融、保险业8人,社会服务业10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6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36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51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60人,专业技术人员226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0人,商业、服务业人员59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870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68人。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无本民族文字。以经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信仰伊斯兰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