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墨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墨子文集,战国墨翟及其弟子撰。十五卷。翟,鲁(一说宋)人。主张尚贤、节用、兼爱、非乐、非攻、非命、明鬼。全部文章由四部分组成,或阐述理论主张,或记叙墨子及其弟子言行,或介绍机械制造和守城之术,或讲述逻辑学,后世称为“墨辩”。行文质朴,不重文采。论说文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有较强的逻辑性,是先秦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记叙文生动形象,文字活泼。原文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五卷,目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作十五卷。有《经训堂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清孙诒让的《闲诂》纂集清代诸家校注,并时有发明。今人谭戒甫《墨辩发微》对逻辑学部分诠解详赅。 089 墨子墨家著作。其中 《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 6篇,后人称为 《墨经》 (或《墨辩》)。为后墨所著。集中论述了其逻辑学说,对早期墨家逻辑思想有新的发展。认为“辩”的作用是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辩”的原则和方法是 “焉 (乃) 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众之比”(《小取》)。较全面地论述了逻辑思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形式,提出了思维活动的基本原则。以 “故”、“理”、“类”、“三物”作为逻辑推论的组织形式。认为“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大取》)。主张三物必具,然后足以生。主张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同上),研究了 “名” (概念)、“辞 (判断)、“说”(推理) 等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 将 “名”分为“达”、“类”、“私”三种,并区分了概念间四同四异的关系; 将“辞”分为“效”、“假”、“或”三种;将“说”分为 “效”、“或”、“假”、“辞”、“侔”、“援”、“推”7种。研究了排中律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对公孙龙、惠施等逻辑错误进行了批判。创立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形式逻辑体系。原文错讹脱简较多,不易读。晋鲁胜为之作注,早已不传。后经傅山、毕沅、张惠言、孙诒让等整理校释,引 《说》释 《经》,恢复旁行写定,文义稍通。 178 墨子战国时墨家重要著作。墨翟及其后学编著。《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至宋已佚失9篇,今仅存53篇。本书是以阐述墨翟思想为主的墨家学说丛书,在政治方面与儒家学说相对立,提出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学说,认为“天下之大害”皆缘于“别相恶”和“爱有等差”,因而提倡人们应“兼相爱,交相利”。为此更进一步主张“非攻”、“尚贤”和“尚同”。非攻即主张废除战争,尤其是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战争;“尚贤”即选拔贤能治国理政,即使“农与工肆”之人也应“有能则举之”;“尚同”即崇尚统一,建立从上到下的统一权,实现社会安定。本书有清毕沅校订。孙诒让训诂本行世。 154 墨子本书系统阐述墨翟及墨家以 “兼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首先,本书针对儒家“爱有差等”说,提出“兼相爱”的伦理观点,强调“兼以易别”、“爱无差等”,指出只有以“兼相爱”取代“别相恶”才能消除社会矛盾,使所有社会成员相互“和调”;其次,本书提出“义者利也”的义利并重的义利关系观,指出义之可贵在于“可以利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乃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是体现道德价值的所在;再次,本书还提出道德评价应“合其志功而观”,即既要观其动机,还要察其效果,只有言行一致,志功相符才符合道德准则;复次,本书首次阐述了劳动,尤其是生产劳动的道德意义,指出“赖其力者生”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所在,“不与其劳,获其实”是非道德的剥削;最后,本书强调了“天志”和环境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本书是了解和研究墨家学派伦理思想的主要依据。 《墨子》mozi先秦论说文集。墨翟及其后学著。墨翟(约前468—前376),战国前期鲁人。据《淮南子·要略篇》说,他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认为儒家之礼过于烦琐,厚葬浪费财物,使人民贫困,长期服丧伤害身体,有碍劳作,因而另立墨家学说。此书约成于战国中期,由墨子后学编定。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全书共71篇,今存53篇,另有《节用下》等8篇仅存篇名。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代表了墨子本人的思想主张,其他篇目大都出自后学之手。书中除阐述墨家学派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观点外,《经》、《经说》上下篇及《大取》、《小取》涉及逻辑、数学、物理等学科,《备城门》以下11篇,探讨防御战术,具有科学价值。 墨子名翟(约前468—前376),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今存《墨子》一书基本反映了墨翟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兼爱”、“尚贤”、“尚同”、“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等命题。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言必立仪(标准)”的理论。墨子的人口思想:其一,“富”与 “众”的人口概念。“富”,即指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也指民富。“众”,指的是人口的兴旺、社会劳动力的增长。他认为人口众多是国家富裕、治理得当的主要标志。他说:“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墨子·尚贤》)。他认为社会不平等和掠夺战争,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了人口大量流亡,而“当今之王”和贵族们却“暴夺民衣食之财”,“其使民劳,其籍敛厚”(《墨子·辞过》)。而造成“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节用上》),指责这是“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的“寡人之道”(《墨子·辞过》)。他提出要达到“富”与“众”的理想境界,就必须执“圣人”之政,发展本国生产,开源节流,去其无用之费,实行“兼爱”、“非攻”,轻徭薄赋,提倡早婚禁妾、薄葬、短丧,“尚贤”、“非乐”、“非命”等等。墨子“富”“众”的人口观念虽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在客观上却反映了小生产者安定生产生活、使经济增长、人口兴盛的愿望。其二,劳动致富的人口概念。墨子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人,必须劳动换取衣食,而动物可以“雄不耕稼”、“雌亦不纺绩”。指出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与劳动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劳动源泉,就必须大力增殖人口。人口兴盛,劳力充足,必定会发展社会生产,增长社会财富。墨子的劳动致富的人口观点,为我国人口增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墨子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原有七十一篇,现仅存五十三篇。由墨子的门人整理而成。墨子是庶民阶层的代言人,他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明鬼、兼爱、非攻十大主张,而以兼爱、非攻为主要学说。所谓“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相爱,不应有贵贱亲疏之别;所谓“非攻”,就是反对兼并战争。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是“尚用”与“尚质”。重口说,不重著述;重内容,不重文采。故《墨子》这本书质朴无华,较少文采。但论点鲜明,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风格。 墨子约前468—前376Mozi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心理学思想家。名翟。墨子的认识心理学思想颇为丰富而科学。他提出了“知材”、“虑求”、“知接”、“𢜔明”等一系列命题,认为认识要有一定的物质器官;认识要有一定的愿望或动力;认识要与外物相接触;认识要从“知接”的感性阶段提高到“𢜔明”的理性阶段。他还具体地论述了感性的“知”, 提出了 “惟以五路智”(《经学下》)的命题。他对理性的“知”也作了颇为深刻的研究,特别是概念讲得相当系统而全面。他已经认识到思维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如说:“名、实、各、为”(《经上》);思维是对客观实在的概括认识,如主张根据大量“已然”的事实,概括出“常然”的规律性的结论;思维是对客观实在的间接认识,如肯定“说知”是以“亲知”和“闻知”为基础推理而得来的结论,这种知识包括从简单的“方不瘴(障)”到复杂的“以说出故”。他并且指出以“五路”的感知还必须受“心意”的支配,如说:“闻,耳之聪也。”(《经上》)“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经说上》)他也看出了思维与言语的密切关系,如说:“音,出故也。”(《经上》)“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经说上》)“倍,言各于意也。”(《经上》)意谓言语表达思维,思维调节言语,言语与思维必须统一。墨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情欲是人的行为动力的心理学思想家。《经上》:“为,穷知而(悬)子欲也。”意即人的“为”与“不为”,有时决定于知,有时决定于情欲。关于情欲的效果,他指出既有益又有损,而且这种损益是以人们使用情欲是否得宜为转移的。他还把情感与利害联系在一起,用喜恶来解释利害。墨子虽然非常重视情欲,但并未流于恣情纵欲,听任情欲来摆布自己的行为;而总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克制欲望,调节行为。 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为墨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的墨子言行,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今山东西南部)人,一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可能当过工匠,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早年曾习儒术,因不满其“礼”繁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率徒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制止了多次战争,其中以与公输般论战,止楚攻宋最为著名。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但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他做官,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不计较封赐。他曾推荐一些门徒到各国去做官,都是为了实现他的“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 墨子公元前468—前376Mozi约春秋末至战国初年人。名翟。鲁国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接受过儒家教育,但后来却抛弃了儒家思想,创立了与儒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子是劳动者、小手工业者的代言人。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他提出了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十种主张。其中前四种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认为社会动乱,战争频繁的根源在于人们不能“相爱”,如果大家“兼相爱”,就会“交相利”,社会就会安定和平。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反对以强凌弱的兼并战争,主张“非攻”,保证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在用人方面,他反对“任人唯亲”,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出身低贱的人只要有才能,统治者就应该擢用他,这种任人唯贤的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与此同时,他提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以此来巩固天子统一的中心地位。在经济思想方面他主张节约,反对贵族统治者们的厚葬、久丧以及玩弄音乐,他认为这些都对社会生产有百害而无一利,是人力、财力方面的极大浪费,应该制止之。在认识论方面,墨子反对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天命论”,认为人的能动作用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是否能富贵,并非天生的,而是取绝于后天的能力,这就是他的“非命论”。但另一方面,他在对“天”的认识上,又不能摆脱“天”对人的绝对神奇的作用,提出“天志”,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可以赏善罚恶,爱人憎人,并相信鬼神的存在和对人类不可抗拒的影响与控制。墨子的思想反映在《墨子》一书中。此书为墨子本人及战国末年墨家学子所著,绝大多数篇章有可靠的史料价值。 《墨子》Mozi墨翟学派的著作总汇。战国中后期,由墨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今存53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代表了墨子和早期墨家的主要思想。《耕柱》以下至《公输》各篇,记载墨子和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6篇,后人称为《墨经》,为战国中期以后,后期墨家的著作。《备城门》以下11篇,记录了墨子对战争防御和制造器械方法等战术措施的言论,有人认为这11篇为汉人编撰。此外,《亲士》、《修身》等篇,杂有道家和儒家思想。《墨子》一书,对许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问题都作了唯物主义的论述。“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用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普遍的伦理原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反对掠夺战争,但不反对诛有罪之君的正义战争。主张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道德原则,把“利”放在重要地位,强调爱人应以利人为内容和目的,“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在动机和效果问题上,强调 “善”与 “用”, “志”与 “功”的统一。政治上, 主张 “尚贤使能”, 认为 “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 《尚贤上》),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反对儒家的亲亲尊尊,要求不偏富贵,不避贫贱,天下同义。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当权贵族奢侈享乐、厚葬、久葬等靡费财物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提出强则必富、必宁、必治、必饱, 不强则必贫、必危、必乱、必饥的观点。其中论述,包含了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其中也有些消极迷信的成份。该书为研究墨子及墨家思想的基本材料。有关墨家的主张、活动情况的文字记载,散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抱朴子》等古籍中。最早的注本是西晋鲁胜、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年鲁国人,也有说是宋国人、楚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说他早年习儒者之学,以孔子为师。后来觉得儒学的礼节太繁琐,浪费钱物,葬礼服丧时间太长也有伤身体,妨碍生计,于是放弃儒学,创立墨家学说,与弟子们身体力行。他们自己耕种纺织,衣着简朴,反对浪费。他的核心思想是兼爱,主张选贤任能,反对战争和横征暴敛。 墨子中国古代第一个代表手工业阶层利益的伦理思想家。孔子的主要反对者,对仁义忠孝等伦理规范作出不同儒家的解释。主张兼爱,崇尚节俭;提出义利并重的伦理原则和志功合一的道德评价尺度。先秦时期影响很大。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主张“非攻”,废除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认为能否兼相爱是决定社会治乱的主要因素,人们不分贵贱等级,“待周爱人”;提倡“利”,认为“利”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人们“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强调“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主张“尚贤”,打破等级界限,以才能为标准,“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主张“尚同”,建立“尚同一义”,“上同而不下比”,并且由“天鬼实行监督的统一的集权主义国家。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肯定美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意识到人的审美要求。“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先质而后文”。承认物质生产是审美活动的前提。但从其功利观出发,在社会效用上又否定美,认为“目之所美,耳之所乐”会“亏夺民衣食之财”。提出“非乐”的主张。认为“圣王不为乐”,为乐“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❶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之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中。参见“美学”、“教育”、“政治学”中的“墨子”。 墨子先秦时期思想家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认为要想国家富裕,必须增加人口,“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墨子·尚贤上》)。为了使“人有可倍也”,主张早婚和禁止畜养妾媵,男子20岁娶妻,女子15岁出嫁,是“圣王之法”。男女适时婚配,此乃“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当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国拘女(未婚女子)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墨子·辞过》),应该严加制止。墨子还反对殉葬,认为“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葬下》),致使大批人口死亡。他是十分反对的。墨子认为横征暴敛也会造成人口的大量减少。他主张应减轻赋税和徭役,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约前476—约前390中国战国初期教育思想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使之具有“兼爱”的品德。注重生产劳动和军事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力行,反对音乐。参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墨家思想的著作总汇。旧题为战国墨翟撰,实为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的记录。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反映墨翟思想。《墨经》为后期墨家的著作。通行为清孙诒让《墨子闲诂》。 墨子有后人记载他的言行的《墨子》一书,现存五十三篇。是中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论辩方法为辟(譬喻)、侔(类比)、援(引例)、推(推论),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风的突出之处是质朴。《文心雕龙·诸子》称其“意显而语质”,鲁迅也指出:“墨家尚质”(《汉文学史纲》)。参见“哲学”、“美学”中的“墨子”。 墨子见“哲学”中的“墨子”。 墨子先秦思想著作。墨子及其后学言论、著作集。《墨子》为墨家经典著作,墨子撇弃儒学,创立了墨家学派。据《汉书·艺文志》所记,共71篇,今存53篇(另有8篇仅存篇目)。多为墨子弟子为墨子言行的记录,也有墨子后学的著作。墨子的基本思想与儒家对立,主张“兼爱”、“非攻”思想。《墨子》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常用具体事例、大量比喻、设问设难之法层层推进,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其散文已是初具规模的论说文,多数篇章有中心论题,并进行概括性的论辩,是论辩体散文的开端。还有部分记叙散文,如《公输》篇,情节完整、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通行注本有清孙诒让《墨子问诂》。 墨子(一)人名。(约前468—前396)春秋战国之际哲学家。墨家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一说宋国人。早年精习木工技术,能制造器具,称“贱人”(《墨子·贵义》)。他的木工技艺与当时名工匠公输般(鲁般)齐名,用木料制成能飞的器械(《淮南子·齐俗训》)。又习儒术,因不满其说,另立新论,聚徒讲学。又组成墨者团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墨子精通《诗经》、《书经》”,“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属士庶阶层。宋昭公时为宋国大夫。曾力止楚国攻战宋国的计划,与公输般论战,公输般拿出九种攻城器械,墨子则拿出九种守城器械相对抗,战胜了公输般(《墨子·公输》)。曾率徒游说于齐、鲁、宋、楚卫、魏等国。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尊尊亲亲等级思想,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相兼的原则取代儒家相分别的原则。主张、爱无差等”,“均分、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兄弟之所阿”(《墨子·兼爱下》)。只有爱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只有利人,才能使人利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爱利是互为的,“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但是,爱利人不是无原则的,必遵循社会道德标准即义而行,“万事莫贵于义”,“义可以利人”(《贵义》)。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义是以公共利益为内容的,义即利,即天下之利。兴利为仁事,“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者乎,即为;不利人者乎,即止”(《非乐上》)。不从义而行,就是天下大害,包括为君不惠、为臣不忠、为父不慈、为子不孝、为兄不友、不弟不悌,诸种不义是“天下之大害也”(《兼爱下》)。因而,道德方面的“义”就是对不同人的不同功利的规范,其中,仁作为普遍规范,其内容就是“兼相爱”。墨子说:“仁,体爱也。”(《经上》)作为具体规范,他提出“忠,利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同上书)。在道德动机和功利效果上,主张二者的统一,即统一于兴天下之利。并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的著名命题。在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上,提出有“尚贤”、 “尚同”、“非攻”、“非乐”等主张。又针对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出“节用”、“节葬”的主张,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反映了平民的利益和愿望。此外,他还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逻辑学。墨子伦理学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与儒、道并称“显学”。墨子死后,他所创立的墨派分化为数支,有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诸家。他们对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汉代独尊儒学之后,墨学成为绝学。在近代重新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所阐扬。墨子的主要著作收入《墨子》书中。(二)书名。战国墨家著作汇集。《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今存53篇。旧题战国墨翟著。实为墨子、墨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尚贤》、《兼爱》、《尚同》、《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以上诸篇分上、中、下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篇是墨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记述,为弟子所记。《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后人称为《墨经》,为后期墨家所著。《修身》等篇杂有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备城门》以下11篇,记录了墨子对战争防卸和制造器械方法等战术措施的言论。有人认为此11篇为汉人编撰。主要内容涉及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兵法、自然科学等。主要注疏本有西晋鲁胜《墨辩注》(今仅存《墨辩注叙》)、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吴毓江《墨子校注》等。 《墨子》《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墨子弟子编纂。主要记录墨子的言行及讲学内容。其文质朴无华,不重文采,但论证严谨,逻辑性强,长于说理,开论辩文之先河。《墨子》旧题周墨翟撰。有《经训堂丛书》本。明嘉靖间唐尧臣刊本。明万历间茅坤刊本。清光绪浙局刊本。《四部丛刊》本。 《墨子》墨家经典的总汇,先秦理论散文著作之一。由墨子弟子据墨子讲学记录整理而成。原有71篇,现存55篇。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节用,反对贪暴和战争,反对儒家的礼义仁政。从狭隘的感觉论和功利目的着眼,他提出了“尚用”和“非乐”的主张,要求“文学”和一切“言谈”,即与政治、法令、学术有关的一切文章和言论都要有实用价值,都要能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服务。他否认文艺的社会功用,只看到追求声色之乐的危害性,而看不到文艺的陶冶情操、鼓舞情志的积极效应。他很重视文学的内容,明确提出“先质而后文”,认为华丽的辞藻,会使人们“怀其文而忘其质”,“以文害用”。他过于强调实用,理论、观点有明显的偏颇。他提倡的“三表法”,讲究“言必立仪”,注重事实,处处考虑人民的利益,为论辩语文的写作和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论辩散文产生了积极影响。 墨子十五卷。相传为墨翟 (约前490—约前403)所撰。墨翟人称墨子,鲁国人,后为宋国大夫。他是春秋末哉国初的一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生简朴,酷爱和平,他为了宋国的存亡,先后多次游历于齐、卫、楚诸国之间,制止鲁阳文君攻郑,说服公输班存宋,受到楚、越诸国的尊敬。墨翟是由士阶层新上升为地主阶级薄弱势力的代表,他专主三代 “圣王”之法,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政治主张,建立了尊天事鬼与非命的矛盾的哲学体系。他聚徒讲学,讲教育,讲哲学,讲逻辑,讲军事,讲政治,建立了墨家学派。墨翟生平的史料比较缺乏,《史记》中没有专门的传略。先秦诸子涉及其生平的有《庄子·天下篇》、《荀子·修身》杨注、《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中的 《当染》、《尊师》、《育义》 以及 《墨子》本书中的《耕柱》、《公输》、《鲁问》、《贵义》等。墨翟的著作及其思想,在汉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汉书·艺文志》只是简单地著录“《墨子》七十一篇”,此时尚无卷数,只有篇数。《隋书·经籍志》著录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此后的官史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现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亡十八篇。在佚失的十八篇中,有存目的是《节用》下,《节葬》上、中,《明鬼》上、下,《非乐》中、下,《非儒》上等八篇。宋《馆阁书目》著录十五卷,六十一篇,《中兴馆阁书目》著录十三篇,《通志·艺文略》、《直斋书录解题》、《国史经籍志》皆著录 《墨子》三卷。宋濂 《诸子辨》称 “《墨子》三卷,战国时宋大夫墨翟撰。上卷七篇号曰 《经》,中卷、下卷号曰《论》,共十三篇。” 他所说的上卷七篇即指 《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中、下卷即指《尚贤》上、中、下,《尚同》上、中、下,共六篇。所以,正如宋黄震在 《黄氏日抄》 中说的“《墨子》之书凡二,其后以 《论》称者为衍复,其前以 《经》称者善文法”。由此可见,在宋代 《墨子》一书则有三卷十三篇本和十五卷本并行于世。《墨子》一书内容也十分丰富。其思想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天志、鬼神观念,主要在 《天志》 上、中、下,《明鬼》下,《鲁问》;非命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非命》上、中、下,《非儒》下;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 《贵义》、《尚同》下、《非命》上、中等篇; 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史料,主要在 《尚贤》 上、中、下,《尚同》上、中、下,《兼爱》上、中、下,《非攻》上、中、下等;逻辑思想微言大义的史料,主要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之中;军事思想的史料,主要收录在 《非攻》和城守诸篇之中。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墨子》在社会上流传愈来愈广,为其整理雕刻、校注发行的人很多。主要有:《墨子》十五卷,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唐尧臣刻本。民国八年己未(1919)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唐尧臣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十八年己巳 (1929)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唐尧臣本二次影印 《四部丛刊》本。《墨子》三卷,明正德元年丙寅 (1506)俞弁抄本。《墨子》一卷,明周子义等辑,明万历中刻 《子汇》本。《墨子》四卷,明万历三十年壬寅 (1602) 序绵眇阁刻 《先秦诸子合编》本。《墨子注》十六卷,清毕沅校注。清乾隆中镇洋毕氏刻《经训堂丛书》本。光绪二年丙子(1876)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本。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1897)上海图书集成局排印《子书二十二种》本。宣统三年辛亥(1911)育文书局石印《子书二十八种》本。民国九年庚申 (1920)上海五凤楼石印《子书四十八种》本。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上海中华书局排印《袖珍古书诸本》本。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墨子闲诂》十五卷,目录一卷,《附录》一卷,《后语》二卷,清孙诒让撰。上海图书馆藏孙诒让稿本,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苏州毛上珍木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907) 刻本。《墨子间诂》是注释《墨子》的最好注本。流传也最广。此外,还有《墨子》十六卷,清吴汝纶评点,宣统二年(1910)衍星社排印《桐城吴先生点勘诸子七书》本。《墨子校记》清翁方纲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墨子集解》张纯一集解,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世界书局排印本。《墨子刊读》清苏时学撰,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本。《墨经校释》梁启超撰,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墨子守城各篇简注》岑仲勉著,1958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等。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曾为宋国大夫。先祖宋国人,后来迁鲁。故或云宋人,或云鲁人。后来地位下降,成为手工业者,故自称“贱人”,《吕氏春秋》称其为“北方之鄙人”。他“善守御,为节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巧于制造机械,主张“兼爱”、“非攻”,曾步行十日十夜赶去楚国,止楚攻宋。其学说反映在《墨子》一书中,虽与孔子对立,对儒家持批判态度,但其“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等主张与孔子“仁爱”思想又有相同之处。如他要求“王公大人”解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三患”问题,强调有力者以力助人,有财者以财分人,有道者以道教人,人与人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经济上,一方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各从事其所能”,发展生产; 一方面强调节俭,限制消费,“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反对侈靡、厚葬,提倡“节用”、“节葬”、“非乐”、“非攻”。政治上“尚贤”,主张不论农民工肆之人,“有能则举”,最贤者则为天子。天子上同于天。他强调“天志”,承认天有意志,是宇宙的主宰。认为天的意志是“兼爱”,反对强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因而“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为其小生产者理想的平等社会服务。但不承认天命,提出“非命”,认为寿夭、安危、治乱等非由人命,指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 (述),非仁者之言也”。有力地抨击了传统的天命论。认识论上提出“三表”、认为“言必立仪”,立论要有准则,名称必须符合实际。其学说兴盛于战国,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为墨家后学所发展,而其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则为后学所克服。但由于其规矩太严、生活太苦,“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一般人很难做到,故学派渐衰,迨至秦汉基本消声匿迹。现存《墨子》一书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墨子》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旧题战国墨翟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大部分是墨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的墨子言行。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为后期墨家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后人称为《墨经》。《备城门》以下十一篇,讲战争防御和制造器械的方法,一般认为较晚出。此外,《亲士》、《修身》等篇杂有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历代注释很多,各有特点。今通行本有清孙诒让《墨子间诂》等。建国后出版多种排印点校本。 墨子墨子 (约公元前480—约前400),名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具有手工业生产技能,熟悉 “农与工肆之人” 的生活状况,自称 “贱人”、“北方鄙臣”。“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 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夏政。” (《淮南子·要略》)他学习了儒家学说,又批判了儒家学说,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除在鲁国活动外,曾作过宋昭公的大夫,到过齐国和卫国,几度游说楚国。墨子生活于孔子之后至孟子之前的战国时期。他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学术渊源有两个方面: 《墨子》战国时代墨家学派鼻祖墨翟的讲学录。墨翟(约前468~约前376),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出身手工业者。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不满于儒家学说,便独树一帜,建立了与儒家针锋相对的墨家学派。《墨子》原71篇,今存53篇。墨家从务实的功利主义出发,对文艺采取排斥态度,因此使其文章质木无文,俚俗如话;不过另一方面,也使其注意了文章的实用性及论辩的逻辑性。文章在结构上也较《论语》有了不小的进步,初具论说文章的规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则远在儒道二家之下。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曾习儒术,因不满其“礼”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等国,宣传其“非攻”、“兼爱”的主张,多次制止战争。接近“农与工肆之人”,重视生产。在认识论和逻辑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强调人类的感觉经验。制定了判断言论是非准则的“三表法”,肯定了间接经验(古者圣王之事)、直接经验 (百姓耳目之实) 和实际效果(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对检验认识的决定作用。提出 “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等命题,主张名实相符,并力求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分析各类事物的同异、因果和根据。其“天志”、“明鬼”说,没有摆脱殷周传统的思想形式,为其学说中的迷信落后成分。但又提出 “非命” 的主张,否定天命论; 政治上主张“尚贤使能”,认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贵族奢侈享乐,厚葬久丧。反对儒家“爱有差等”,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其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我国哲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后期墨家发展了他的思想,在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思想和后期墨家思想在秦汉以后中绝,只是到了清代、近代,才逐渐为人重视,重新整理、研究。《墨子》是后人对他言行的记录,今存53篇。其中《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等,后人称为《墨经》,为后期墨家著作。 《墨子》先秦墨家学说著作的汇编。旧题鲁国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著。今人考证,认为该书为墨翟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翟言行的著作,全书体例不一,实为多人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今本存53篇。书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并介绍了防御战术和守城工具。本书对中国古代的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有重要贡献。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一说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墨子是当时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言人,他的学说反映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和要求。墨家著作有《墨子》一书,现存53篇,大部分篇章都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基本上反映了墨子的思想主张。 《墨子》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书·艺文志》著录 《墨子》71篇,今存53篇。旧题为战国墨翟撰。其中大部分是墨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的墨子言行。其中 《尚贤》 、《尚同》 、《兼爱》 、《非攻》 、《节用》 、《节葬》 、《天志》 、《明鬼》 、《非乐》 、《非命》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耕柱》以下至《公输》各篇记述了墨子和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经》上、下,《经说》上、下等篇,后人称为《墨经》,为后期墨家著作,在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对早期墨家思想有新的发展和贡献。这些先秦时期科学成就的宝贵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通行注本有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墨子❶墨翟(约前468—约前376) 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曾为宋之大夫。出身于社会下层,生活接近“农与工肆之人”。后进入士大夫阶层,自言“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早年学习儒者之业,深感其礼仪烦琐,害人害己:“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傲倨),倍(背)本弃事而安怠傲”(《墨子·非儒》)。厚葬即多埋财,久丧则久禁从事,既误政治,又侵农时。墨子由此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为政之本首在尚贤:“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否定儒家“亲亲”“尊尊”的原则,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同上)为政之方,在于“兼爱”。“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孝慈;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在“兼爱”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等级社会。“兼爱”、“非攻”实为一体,乃出于“天”的意志。天既对万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故天也“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故圣王之治“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墨子·法仪》)。“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就是“顺天意”之“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天志上》)。墨子强调“节用”,“节葬”“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若以厚葬久丧为政,则“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墨子·节葬下》)。主张“非乐”,以求不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不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不“亏夺民衣食之财”(《墨子·非乐上》)。提出“非命”,认为汤武之治,桀纣之乱,皆在其自身之作为,而决非命运;“执有命者不仁”,“命”非仁者之言;若听信命运而“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乃“天下之大害”。(《墨子·非命上》)在名实关系、逻辑推理方面,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等命题,并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参见“三表法”)。其学说影响很大,成为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立的显学。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韩非子·显学》)墨家后学集墨子之言行及其学派之著作为《墨子》一书,《汉志》录71篇,今存53篇,是研究墨子及墨家思想的基本资料。 墨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