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9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左右。地处黄河中游,由禹的儿子启建国,共历13代、 16王, 先后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今登封西北)、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 等地。 夏 世 系 表 夏Xia中国古史上存在于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的朝代。按照《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夏王朝共传十三世、十六王。古本《竹书纪年》说夏王朝共历471年,可能近于实际。 夏 朝 王 系 表 ![]() 夏xia一年中的第二个季节。在夏季,天气变得热起来,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夏季下雨比较多,常常伴有闪电和雷声,雨后有时还会出现彩虹。夏季的早晨,树叶和草叶上常常会有露水。花、草、树木到了夏季都已经长得很茂盛。荷花开了,蝉在树上高声鸣叫,桃子、李子、西瓜等成熟了,田里的麦子也成熟了,农民忙着收割麦子。 夏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王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共传十三世、十六王。古本《竹书纪年》说,夏王朝共历471年,其说大致可信。大禹的儿子启对创建夏王朝立下了功勋。禹去世之前,原拟的继承人皋陶早逝,便又举东夷族首领益为继承人。然而禹死后,天下诸侯皆离开益而朝拜启,于是启继承了权位,称为夏后帝启。其后启和益之间大约进行了复杂而尖锐的斗争,最后是以启的胜利而告终,即古本《竹书纪年》上讲的: “益干启位,启杀之。”启在位时,夏王朝得到发展,充满生机。启将王位传给太康后,夷、夏之间为争夺部落方国联盟领导权的矛盾很尖锐。以善射著称的东夷族首领羿率众从东方的钼迁到夏的腹地——穷石 (今河南洛阳南),“因夏民以代夏政” ( 《左传》襄公四年),取代了太康的权力。太康与其弟仲康出居斟寻氏,不久死去。仲康子相投奔斟灌氏。后来羿被其部下寒浞杀死,寒浞派其子浇攻伐斟寻氏和斟灌氏,杀夏后相。相的妻子逃出,归其母家有仍氏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召集夏遗民并联合各方势力,最后打败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后,夏王朝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据古本《竹书纪年》 记载,少康子杼讨伐东夷,抵东海之滨的三寿国,并获取了作为祥瑞之物的九尾狐。杼将夏都从原 (今河南济源)迁到老丘 (今河南开封陈留北),加强对东夷的控制。杼被认为是能继承禹的事业的一代名王。杼子槐继位以后,居于淮、泗流域的于夷、黄夷、风夷等九个东夷部落均纳贡朝贺。东夷许多部落都接受了夏的封号,承认夏的统治。东方得到了巩固,夏王朝便开始向西用兵。孔甲继位后,夏朝渐显衰微,而夏王朝的日暮途穷则是最后一位夏王——桀的统治时期。夏桀攻伐喜姓之国有施、姚姓之国有缗,灭了已姓的苏、顾、温、董等国,并把商的首领汤囚禁在夏台。后来汤获释,“诸侯皆归汤” ( 《史记·夏本纪》)。正当夏桀众叛亲离之时,商汤先率众翦灭韦、顾、昆吾等夏的羽翼,然后与桀在有娀之墟和鸣条进行会战。 夏桀大败, 退于三㚇, 汤乘胜追击, 遂伐三㚇。《史记·律书》正义引 《淮南子》说: “汤伐桀,放之历山,与未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南巢之山在今安徽巢湖北,桀被放逐并死于此。西周初年的周公认为,夏桀的败亡是由于: 第一,用人失当; 第二,贪图淫逸、鱼肉百姓; 第三,社会风气败坏 ( 《吕氏春秋·先识》),夏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王朝,它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有极大影响。 夏公元前21—前17世纪xia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后氏部落领袖禹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世袭了王位,从而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建都安邑(今山西闻喜)、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其活动范围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东至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农业在夏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夏人已开始利用水利,掌握了原始的灌溉技术,铜器已经开始使用,但尚未普遍地用于农业,这反映出夏代正处于从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的转化阶段。传说夏朝最后一个王桀非常残暴,他和贵族们过着奢侈腐朽的生活,又常常驱使人民去打仗,奴隶们常用怠工、逃亡等方式抵抗,夏的统治十分不稳,当时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趁夏王朝内部阶级斗争尖锐之时,在首领商汤的领导下起兵,打败夏桀,结束了夏朝统治。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王朝自禹至桀,共传17世,历时471年。 夏 朝 王 系 表 夏❶见“华夏”(427页)。 夏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朝代。约在公元前2070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建立。相传第一代王为禹。此后夏启镇压了其他部族的反抗。到第7代王杼时国势大盛,到第14代夏王孔甲,夏王朝已经衰落。到公元前17世纪夏桀时被商汤攻灭。夏代从禹传到桀共14世,历17王,持续了500年左右。 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约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子启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先后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阳翟(今河南禹州)、斟(今河南巩义)、原(今河南济源)、帝丘(今河南濮阳)、老丘(今河南开封)、西河(今河南安阳)、安邑(今山西夏县)、平阳(今山西临汾)、晋阳(今山西太原)等地。主要辖境和活动区域在黄河中游、下游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一般被确认为夏文化的遗存,其特征是:陶器鼎多鬲少,以夹沙长腹罐为主要饮器,常见器皿有三足盘、平底盆、口沿有绳切纹带把的小罐和澄滤器等。生产工具中,石铲、石镰普遍使用,并有了小件青铜器。建筑上已有了宫殿形制和都城规模。就社会经济而言,以奴隶作为主要劳动力。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灌溉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据传当时已会酿酒。天文历法对后世历法有很大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