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䂬溪诗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䂬溪诗话诗话。宋人黄彻撰。十卷。彻字常明,莆田(今属福建)人。宣和进士。官至平江令,以忤权贵弃官归,张浚欲辟之,不肯就。弃官后寓兴化䂬溪,诗话因此而名。自序谓:“诗话之集,皆因前人之语而折衷之,不敢私有作焉。”实则除转录之外,也有自撰。以论杜甫为主,强调诗歌反映现实,关心生民疾苦。有一定进步倾向。而评诗中流露出扬杜(甫)抑李(白)倾向,表现出宋人道学气息,不为公允。又过分强调诗歌世教讽谕作用,忽视诗歌艺术。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䂬溪诗话十卷。宋黄彻(约1139前后在世)撰。黄彻,字常明。福建莆田人(《八闽通志》作邵武人)。生卒年不详。宣和六年(1124)进士,授辰州县丞,为官颇有政绩,后因忤权贵弃官,遂终于家。著有《䂬溪诗话》。是集为宋代诗论著作,凡十卷。集前有作者自序,申明撰写此书的主旨。集中论诗以儒家观念为宗,强调 “存风雅”、“辅风教”,对于 “以意为上”,“诚于君亲,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讽谏而辅名教者”,均充分肯定之;相反,于“嘲风雪,弄草木,而无与于比兴者”,则一概贬抑。如极力推崇杜甫,说他 “一饭不忘君”,可比孟子,而对李白则时有微词。对诗需 “巧”于 “用事”,注意 “用其意而隐其语”等诗歌创作问题亦有所涉及。郭绍虞《宋诗话考》曾评论指出:“此书独能在诗格诗例方面,另出手法,以创办语法修辞之规律”,其功不可没。有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点校本。另有聚珍版本、《知不足斋》本、《学海类编》、《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