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乘

梵文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乘”即运载之意。1世纪前后形成的佛教派别。提倡自利利他的菩萨道,因自称能普渡众生,故名。贬称所有追求自我解脱的教派为“小乘”。在教义理论上,既否认实有的我体,也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我法二空”)。在修习实践上,兼修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在修行结果上,宣称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佛、菩萨为最高目标。在佛陀观方面,把佛加以神化,并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在印度有三个发展时期,初期以中观学派为代表,中期以瑜伽行派为代表,后期以密教为代表。

大乘

全称“大乘佛教”。大乘,梵文Mahayana的意译,音译“摩诃衍那”。“摩诃”,意为“大”;“衍”,意为“乘”。大是对小而言,乘是指运载工具,比喻将众生由生死大河之此岸渡至菩提涅槃之彼岸。而将只着眼于个人解脱的佛教教派贬称为“小乘”。二者主要区别是小乘把释迦视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分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建立佛园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小乘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大乘还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小乘着重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大乘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大乘佛教主要经典有《华严经》、《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在印度本土大乘佛教有三个发展时期: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的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提出的“一切皆空”的大乘空宗(亦称“中观宗”);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了阐发“万法唯识”的名类佛经,形成以无著、世亲为始祖的大乘有宗(亦称“瑜伽宗”或“瑜伽行宗”);七世纪以后,大乘佛教义学逐渐衰微,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形成大乘密教。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属于北传佛教。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流传,影响深远。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乘佛教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大乘佛教典籍陆续译出,在社会上逐渐传播。朝鲜、日本、越南的大乘佛教,则由中国传入。

大乘

与小乘对应而名。乘即车、载之义,取度人之功用而喻。主要从部派佛教大众部思想发展而来,约产生于公元1、2世纪。他们认为自己的学说更彻底,贬称以上座部为代表的佛教不圆满,是小乘。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❶大乘以成佛为目的,小乘多求阿罗汉果位;
❷大乘以利他修行和入世精神为主,小乘以自利和出世实践为主;
❸大乘破人法我执而强调性空,小乘只破人我而承认法我;
❹大乘认为人人皆可成佛,且有诸神,小乘只承认作为人的释迦牟尼一人成佛;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