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元大一统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8 大元大一统志元代官修地理总志。至元二十三年(1286)开始纂修,前后凡两次:一次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成书,755卷;一次于大德七年(1303)续修,1300卷。以每路和行省直辖的府、州为纲,分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古迹、人物等目。在全国性区域志内是卷帙最为繁富的一部。《大明一统志》纂修因袭此书体例。原书已于明代散佚,后经金毓黻收集整理,只有残本15卷,辑本4卷流传下来。 大元大一统志简称《元一统志》。全国总志。官修。残三十五卷。是志由元朝两次修纂。一修始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历五年乃成,七百五十五卷。后得云南、甘肃、辽阳各图志补订重修,由集贤大学士同知宣徽院事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秘书监岳铉主其事,于大德七年(1303)成书,一千三百卷。取“九州共贯”, “以一治之”通纪全国之义,定名《大元大一统志》。初未刊行,至正六年(1346)始于杭州刻版。全书承《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 《舆地纪胜》等书成例,将元代各路、府、州、县史迹归纳为建置沿革、坊廓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部门,一一叙列,凡江南各行省,大半取材《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北方诸省,则取材于《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内容丰富, 收罗详备。征引诸志较多,可校补它志所缺,大率可验元代政区划分,有路、府、州、县四级。路可直领司、府、州、县;府、州亦可直领县。对元大都(今北京)寺观古迹的记载,精细确切,为它书所未见。尤对延安路石油石蜡产地的记载,可补宋沈括《梦溪笔谈》之不足。直接影响《明一统志》和《元史·地理志》的编修。原书明代已佚。近代金毓黻搜集整理,刊有残本十五卷,辑本四卷。《玄览堂丛书续集》刊残本三十五卷。近人赵万里以《元史地理志》为纲,汇残卷诸版本以及诸书所征引部分,辑为十卷,名《元一统志》,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 大元大一统志官修地方总志。编撰者先有陈俨、虞应龙等,后有孛兰肹、岳铉等。从至元二十三年(1286)开始纂修,前后共两次:元朝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行秘书监事扎马剌丁奏议编大一统志,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他的建议,并命陈俨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搜集材料编志。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书七百五十五卷。此后,又陆续得到《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因而倡议重修,于大德七年(1303)成书一千三百卷,编为六百册。先后历时十七年,完成这部空前规模的全国性地理总志。 大元大一统志元朝官修总志。前后两修。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开始,准集贤大学士札马拉鼎“宜为书以明一统”奏,命其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人,以所上版图,纂辑为志;二十八年书成,名《大一统志》,共七百五十五卷。其后,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和《辽阳图志》,成宗又命集贤大学士孛兰盻、昭文馆大学士岳铉等重修;大德七年(1303年)书成,共一千三百卷,定名《大元大一统志》。此志仿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舆地纪胜》等书体例,以路和行省直辖府、州为纲,分建置沿革、坊廓、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胜、古迹、官迹、人物、仙释等门。内容宏富,有较高史料价值,历来为学者所重。但原书明代已佚,仅有残篇传世。自此书出,明清均效法其体例,编纂本朝的一统志。参见“札马拉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