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公无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公无私dagong wusi道德用语。指无产阶级、全人类的最高道德境界。大公,是一种自觉地、真诚地、一贯地为集体、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精神。无私,指没有个人主义的动机和行为。大公无私是指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扑在公共事业上,完全没有自私自利之心,是共产主义道德集体主义原则的核心或典型表现。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言一行都自觉地以是否有利于社会集体利益为唯一标准。大公无私是要求抛弃个人主义,并非否定个人的正当利益。这种品德表现为毫无利己之心,与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自私自利等言行相对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公无私”的精神仅表现在少数先进人物身上,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大公无私”可以在全社会范围提倡,成为人们追求的思想境界,实际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达到这种道德境界,如雷锋、王杰、王进喜、焦裕禄、蒋筑英、罗健夫等,他们就是突出代表。一切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都应该而且能够达到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 大公无私Dagongwusi道德用语。指无产阶级、全人类的最高道德境界。大公,是一种自觉地、真诚地、一贯地为集体、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精神。无私,指没有个人主义的私念和动机。大公无私是指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扑在事业上,完全没有自私自利之心,是共产主义道德集体主义原则的核心或典型表现。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言一行都自觉地以是否有利于社会集体利益为唯一标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始终坚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思想和行动的全过程。大公无私是要求人们抛弃个人主义,并非否定个人的正当利益。这种道德表现为毫无利己之心,与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自私自利等言行相对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公无私”的精神仅表现为少数先进人物身上,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大公无私是无产阶级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同时又成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大公无私”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成为人们追求的思想境界,实际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达到这种道德境界,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蒋筑英、罗健夫等,就是突出代表。一切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都应该而且能够达到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 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道德境界。反映着人类美好的道德理想,代表着道德发展的未来。 大公无私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这就使大公无私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大公无私要求抛弃个人主义,而不是否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扬大公无私的思想,对于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集体主义精神的崇高表现,是社会主义时代先进分子应该具有的思想风貌,也是每一个人应该追求并逐步去身体力行的崇高品德。 大公无私表示某种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的用语。在先秦《管子》和汉代《说苑》等著作中已隐约可见这一用语的雏形。最初是指君臣关系,广而言之则指执行公务的人员要“公正”、“不偏私”。在现实道德生活中一般是指坚持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境界。但学术界对大公无私一词的具体含义和要求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大公无私中的私,是指个人主义的私念和行为,即追求不正当个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大公无私即指一个人一心一意地扑在公共事业上,完全没有自私自利之心,它同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自私自利等是相对立的。另一种看法认为,大公无私中的私是指某种正当的个人利益。所谓大公无私,是指具有这种道德觉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当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群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能够自觉地、无条件地节制和牺牲某些正当的个人利益,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或群体利益,表现为一种奉献精神。它与公而忘私、舍己为公等均是同义语,因此是比公私兼顾、先公后私更高的道德境界。以上两种观点都认为,发扬大公无私精神并不一般地否定和排斥正当个人利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