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以石为葬具的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北以石为葬具的习俗分类:【风俗文化】 石质葬具墓在我国广有发现,尤以东北地区发现较多,分布也较普遍。这种以石质材料为葬具的习俗在东北的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经历了数千年历史过程。这种埋葬风格反映出使用这种习俗民族的固家特性和传统。 东北地区的石质葬具墓葬,形制各异,延续时间较为悠久,当有自己的起源和演变规律,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这种石质葬具的变化,亦能窥见一斑。 石质葬具墓,以石料的形状、建造方法及其形洞,大体上可分五个大类:即:1、石棚墓,2、大石盖墓,3、石板立砌墓,4、石块垒砌墓,5、积石墓 1、石棚墓 石棚墓是一种古代的巨石建筑,它形如桌子,又象棚子,因而欧洲者称它为“桌石”、“多尔石”;朝鲜称它为“支石”、 “撑石”;我国称它为“石棚”,“姑嫂石”、石庙石”。现统一称为石棚,根据形制可分为大、小两种: A、大石棚墓 大石棚墓在我国湖南、四川、山东均有发现,朝鲜半岛亦较多。在东北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山风丘陵地带,其年代大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时代,个别地方也有延续到公元五世纪的,如吉安县将军坟后的陪坟,便是这种石棚的孤遗。 这类大石棚墓有独立一处的,亦有两座以上在一起的,形成石棚墓群。其主要特征是以三、四块厚重的长条形板石半埋裸地立地,形成墓室四圹,一般的高约2米左右,盖石的长宽约4―5米;最大的盖石长达8.10米,宽5.60米,重达十五万七千多斤。盖石伸出壁石之外,形成较大的棚檐,壁石多经加工,有的壁石内侧两端凿有沟槽,以便套接,有的在四壁下辅有石。辽宁海城“站姑石”的石棚墓,是用七块花岗岩石筑成,为四周壁石四块,顶石一块,墓底石一块,正前方埋入地下,类似“阶条”石条一块,但不是阶梯。顶石东西宽约5.20米,南北长约6米,高约2.75米,方向东南。 B、小石棚 小石棚的特点是高在1米左右,盖石长、宽约3米左右,多用自然花岗石或其它石质,壁石之间套合不整齐,不见沟槽。盖石有的伸出壁石,没有棚檐。小石棚多分布在低矮的台地和平地上,有的则成排成群在一起形成小石棚群。其年代的上下限与大石棚大致相同,以辽宁岫岩兴隆小石棚墓为例,石棚高约1米,盖石长、宽约2米左右,都是自然花岗岩,很少有加工痕迹,壁石与盖石相互套合不整齐。 2、大石盖墓 这种墓的主要特点是墓圹均建在地下,以大石板为盖。一种是以自然山崖修凿而成,山岩石质为变质砂岩。少数墓葬的墓室一端有墓道,平面是长方形,窄于墓室且比墓室浅,有的墓在墓道两侧另立花岗岩石板作壁,还有叠石板为壁的。另一种是挖一个土圹,以石板或石块垒砌成墓壁,上盖一完整石板。石板盖墓的上限可能要比石棚出现的晚,大约出现于西周,下限延至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有些地区甚至更晚。 从形制结构上看来,这种地下的大石盖墓应是地上石棚墓的一种退化形式,据已发表的资料看,石棚墓与大石盖墓往往在一个墓群中共存,说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大石盖墓以石为壁和以土为壁两种不同形制的具体情况是: 吉林省西荒屯M3为长方形墓,墓壁就自然山右修凿而成,壁斜直,墓口略大于底,底凿成平面,墓顶用整块花岗岩石板封盖,再以土石混封于石板之上,墓道也是用自然山岩修凿而成,顶石长3米,宽2.4米,墓室长2.2为、宽1.2米。墓向245度,火葬,并有长条形墓道,随葬品有陶碗、杯、青铜剑及装饰品等240件。墓底铺有桦树皮。 长方形土圹大石盖墓,在辽东半岛的新金双房、乔屯、刘屯、梨树底及吉林的海龙跳山沟、龙山堡,吉林骚达沟等墓地均有发现。以吉林市骚达沟M18为例,其墓在长方形土圹内用巨型石块垒筑四壁,左右两侧各用一块刻扁平板石立堵,墓底由三块平石铺成。副棺在棺尾正中,上盖一块不规则的长条形花岗岩石板,全长2.57米,最宽0.89米,墓内长1.78米、宽0.33―0.41米。墓向东,葬式为侧首仰卧屈肢葬。头高脚低。随葬品有陶壶、陶钵各1件、石斧1、石锛2、有孔石器1、骨器1、共计7件。 大石盖墓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南部、朝鲜半岛,比石棚分布的的范围要广,时代亦晚,而石棚中发现的人骨有火烧痕迹,亦即火葬,到了大石盖墓中已比较普遍了。 3、石板立砌墓 石板立砌墓与大石盖墓的区别和与石块垒砌墓的不同是:墓室均月土圹,以二、三块甚至更多的石板为盖,有的盖石覆以几层石板。墓壁的石材均是经过选择或加工的长条形石板立砌而成,亦有的墓壁是用石板平砌而成,因其用材是薄石板暂将此类墓合在此形制中,它与石块垒砌的墓亦有不同。多数墓墓底铺有石板,部分墓见有副棺,或在棺尾正中,或在其一侧。这类墓主要是单室墓,个别为双室或多室墓。 A、多室石板立砌墓 这类墓发现的较少,仅在红山文化中发现过。但其年代在石板立砌墓中属较早的,因而将其分出。 辽宁阜新胡头沟M3的墓葬情况是:其墓两壁已残,东西长度不详,南北内壁间宽2.2米高0.4米,内以竖立的石板分隔成5个单室,排成南北向一排。墓向均为东北。M3―1、2、3、5为单人葬,M3―3为仰身直肢,余尸骨已朽。M3―4似为双人葬。此墓的随葬品不多,M3―1、2无随葬品;M3―3、4、5、各随葬玉器一件。 胡头沟江山文化墓地较特殊的是,在墓葬外,有一用石块堆垒的石围圈。这也是红山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 B、单室石板立砌墓 以永吉星星哨CM18为例,棺底直接置于风化的花岗岩石之上,在土圹内棺壁两侧各以7―9块较规整的板石立砌,首尾两端各置一块石板堵立,棺盖由两块石板覆盖,其中一块较大,长2.4、宽0.9、厚0.3米。墓室长1.8米、宽0.36米。墓向40度,为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而赤蜂江山后M23的棺壁则用数块较大的长方形石板立砌,首尾两端各立堵一块板石棺盖用平整的板石覆盖一层,其上又叠压数层不规则的石块。墓长仅195米,为单人直肢俯身葬,墓向东偏南30度。 4、石块垒砌墓 这类墓的特点是,棺壁是用不规则的石块或石板垒砌而成,有的墓底铺石,首尾两端或用厚石板立堵,或用石块垒砌。有少量墓在棺尾正中有副棺。其分布范围的东北较广,主要分布于内蒙东部,辽宁、吉林地区,新石器时代始见,下限延至元代以后。 以辽宁宁城南山根M101为例,棺四壁均用砺石垒砌,厚度不等,两端各砌三层,夺取0.7―0.9米,两侧各砌一层,厚约0.2―0.3米,底部用小石板平铺,顶的中间部位已坍塌,从残存的边沿部分观察,是用小石块以叠涩的方法向中间铺砌的。 5、积石墓 积石墓可分单排多室或多排室及单三种,这类墓是一种建筑于地面上的多室墓葬。建墓时先用土将地面铺平,然后用石块或卵石垒砌成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墓室,现存墓壁一般在3―6层,有的仅存1层,多者可达7层。各墓室之间的排列,有单排多室行多排多室。单排多室和单室的积石墓多为一次筑成,多排的一般为多次筑成。墓室的底部多铺一层小河卵石或不规整的石块。墓顶有的用大石块封顶,或用小卵石封顶,隆直杨不丘状,个别的还在墓上中心部位放一排大石块作为标记,建筑的地点在山坡或平地。主要分布于内蒙东部、辽西、辽东半岛地区。其上限在新石器时代,红山积石墓距今为5500年左右,下限则可在渤海的墓葬中见其踪迹,高句丽的墓葬中则多见。 A、单室积石墓 牛河梁二号积石 为例,主体呈方形,东西长17.5米,南北宽18.7米。中央是一座大型石椁墓。墓平顶,似一石砌方台,每边长3.6米,距现地表0.65米。方台四壁系用较规整的石灰岩、花岗岩石块垒砌五至六层,向上有收分,似覆斗状,内填不规则石块。方台中部为椁室,长方形,长2.21米、宽0.85米、高0.5米,底距方台顶部1.4米,东西向。室壁用四至六层较规整的石块、石板叠砌,内壁平直,室顶盖薄石板。 于石椁墓东、北、西三面各存一道石墙,分别距石椁5.9米、7.5米、8米。石墙体平直。石墙上皆覆只石,墙内积石近3米宽,向墙外滑落,呈扇状分布。积石最高处尚存1.2米。 B、单排多室积石墓 以旅顺老铁山MI为代表,平面呈长形,墓长14米、宽5―5.6米、外壁厚0.8―2米,由于石壁上部倒塌已形成斜坡状,墓顶石已不存在,故高度不痒。共有六个墓室,东西排列,大小不一,各呈不远见则的长方形,方向40度。 C、多排多室积石墓 以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代表,积石墓在砣头尖端,随砣头的地势建成三角形,北宽南窄,现存面积960平方米,共有58个墓室,自东向西排列成数排,每排墓室数目不等,墓室之间均以石块或卵石垒砌分离。墓向北偏东,一般仰身直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