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司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司马

官名。西周时期始置。掌主武事统领军队。西周后历代或置或改不一,直至清代是兵部尚书的别称。《周礼·夏官司马》: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 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 大司马卿1人,小司马中大夫2人,军司马下大夫4人,舆司马上士8人,行司马中士16人,旅下士32人,府6人,史16人,胥32人,徒320人。凡制军: 12500人为军,王6军,大国3军,次国2军,小国1军,军将皆命卿; 2500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 500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100人为卒,卒长皆上士; 25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 5人为伍,伍皆有长。”《左传纪事本末·宋公族废兴》:“(鲁昭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520年) 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城,仲幾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乐輓为大司寇,以靖国人。” 《吕氏春秋·勿躬》: “管子复于 (齐) 桓公; 曰: 平原广城,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若王之城父,请置以为大司马。” 《晋书·职官志》: “大司马,古官也。汉制以冠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上,以代太尉之职,……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帛,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令如旧,在三司上。……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

大司马

官名。主管军事、征伐之长官。《周礼·夏官·司马》:“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故为“政官”。其长曰“大司马”,卿一人。其贰曰“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人,徒三百有二十人。

大司马

官名。《周礼·夏官》中记有大司马之官职,主要职掌武事。春秋、战国沿置,掌管军政与财赋。秦及汉初设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 (前119) 废太尉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没有印绶和官属。宣帝时授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辅佐皇帝,兼录尚书事,实际在朝内掌握全部政务。丞相只是具名例行公事。成帝绥和元年 (前8) 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哀帝时废丞相之名,改为大司徒。而大司马仍位居其上。大司马与大司徒、大司空成为共同负责之政务长官,并称三公。至东汉大司马复改为太尉,仍与司徒、司空总称三公。“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自此则大司马与太尉始并置矣” (《通典》 卷20《职官二》) 魏晋以后,有时也设大司马,多半授予权势特重之大臣,以大司马大将军为 “二大” 明、清时则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侍郎称少司马

大司马

官名。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全国军政首脑。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联称。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上。明清时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马

官名。《周礼》有大司马,主兵。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常与大将军联称为大司马大将军。东汉初为三公之 一,不久改为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晋时位在三公之上,为上公之一。南朝刘宋及北魏曾置,陈为赠官。明清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马

官名。《周礼·夏官》谓掌管邦政。春秋时齐国设置,主军政。《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史记·司马穰苴列传》:齐景公“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索隐》:“穰苴,名,田氏之族,为大司马,故曰司马穰苴。”《正义》:“田穰苴为司马官,主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