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83 大学先秦儒家著作之一。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为曾子所作。在政治思想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明德”、“亲民”、“至善”为原则和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步骤的治理国家的伦理政治理论体系。对后世封建政治理论有重要影响。曾被收入《礼记》中,南宋朱熹将之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088 大学《礼记》49篇中的一篇。宋代理学家把这篇文章单独抽出来,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封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着重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教育、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主要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为:❶“明明德”。就是使先天的善性得到明复和发扬光大; 156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之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儒家的伦理哲学观和伦理政治观,并使之系统化为 “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 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期封建社会伦理、尤其是对理学伦理思想影响极深极大。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一篇。传为曾参所作。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枣庄市附近)人。孔子晚年学生。孔子曾批评“参也鲁(迟钝)”(《论语·先进》),又肯定他“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注重修身,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以孝著称,认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主张“慎终(慎理父母丧事)追远(追念祖先)”(《论语·学而》),还主张“犯而不校”(《论语·泰伯》)。《汉书·艺文志》记《曾子》十八篇,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礼记》。 《大学》Daxue儒家经典之一。一篇议论平治天下国家的政治论文。该书的作者,相传是孔子的门生曾参,但此说法,与《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事》篇意不符,故此说可疑。作者到底是谁,至今不明。考察该文章句,成文年代当在秦汉之际。该文原收在《礼记》中,到了宋代,才被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称为“四书”。南宋朱熹著《四书集注》,遂列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该文以“仁爱之道”作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把统治者个人的仁德修养提高到决定政治清明和国家兴亡的高度;以“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道德修养的方向和最高目标;以“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方法和目的。该文对封建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它所阐明的纲领和条目,成为其后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它本身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文人尊奉为政治、伦理经典,成为巩固和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一些观点,如“格物”、“致知”等,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大学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分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等。中国大学以本科为基本组成部分,有的大学设专修科和研究生院。各类大学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学校性质,分设若干专业,几种相近专业结合组成系。招收高中及同等学校的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医科及某些专业为5年或5年以上。 大学❶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的一篇论著。中国封建教育的重要教材。参见“哲学”中的“大学”。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撰著。宋代开始由《礼记》中抽出,朱熹以之为“四书”之一。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宋以后对学术思想影响渐大。 大学学校名。❶即古代的太学。见“太学”。 大学《礼记》篇名。儒家经典之一。宋代儒者把它同《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作为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篇中提出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即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所以又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讲道德修养把认识论、道德论和政治论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体系,使儒家的伦理思想系统化、理论化。该篇还提出“慎独”、“絜矩之道”的道德修养论以及发挥了儒家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重民思想和“以义为利”的义利观。 大学University拥有学位授予权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加拿大早期的大学多借鉴欧洲模式,并带有很强的宗教属性。这些学校规模较小,人数多在100人左右,而且财政难以保证。许多学校相互联合,以求生存和发展。1868年,安大略政府取消财政资助,进一步迫使教派性学校同大众社区学校合作。维多利亚学院、圣迈克尔学院和特里尼蒂学院相继与多伦多大学联合,但同时都保留了他们各自的大学地位和教学、人事方面的自主权,课程设置也局限于投资较少的人文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学、所有学位的授予权均由公立学校负责。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合作关系,体现了加拿大缓和宗教与世俗、多样性与经济实用主义矛盾的途径。西部省份从一开始便采取控制大学发展的措施。圣博尼费斯学院、圣约翰学院和马尼托巴学院联合建立了马尼托巴大学。西部其他3个省也都只建立1所省公立大学。公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引发了如何使学校免受政府干扰的问题。加拿大目前流行的体制源于1906年《多伦多大学法案》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该体制由负责学术政策的评议会和全权管理财政、决定其他事务的董事会组成;董事会任命的校长则起协调作用,并有效地领导学校。20世纪早期的另一重大发展便是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到1938年,加拿大拥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已增至28个,在校学生达4万名,占18岁~24岁年龄人口的5%,至1985年~1986年学年,该比率已增至14.5%。多数大学为地方性学校,只有麦吉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在研究方面获得国际声誉。没有一个系统的高等教育政策,资助也是逐年确定,除自然学科外,并没有联邦或省级机构向研究生教育和研究活动提供常规性资助。但建立了几个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 大学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大学应具有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并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及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全日制大学在校学生规模在5000人以上。大学按科类设若干学院(或不设),其下按学科专业设系、教研室或其他相应教学、研究机构,通常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招收完成普通中等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历者进行本科教育,学制4—5年,并招收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进行研究生教育,广泛提供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及其他社会性的教育服务。中国大学分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专科性大学,如北京工业大学等。 大学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 (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 (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大学应具有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并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及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全日制大学在校学生规模在5000人以上。大学按科类设若干学院 (或不设),其下按学科专业设系、教研室或其他相应教学、研究机构,通常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招收完成普通中等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力者进行本科教育,学制4—5年,并招收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进行研究生教育,广泛提供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及其他社会性的教育服务。中国大学分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专科性大学,如北京工业大学等。 《大学》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相传为孔子学生曾参所著。共1700余字,有3个要旨纲领,8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对中国的政治与伦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大学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起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以后各朝代名称略有变化,西汉称太学(公元前124年建立),学生仅50人,东汉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隋唐以后称国子学,明清时称国子监,都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 大学《礼记》篇名。儒家经典之一。其《经》一章。《传》十章。程子言:“《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言:其《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四书章句集注》)其主题,则“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同上)其八大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宋代朱熹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附以“章句、集注”之后,其影响日增,成为宋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伦理及哲学思想之基本纲领,为仕途必修之课。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礼记》49篇中的一篇。其作者说法不一,一说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一说是思孟学派乐正克所作。《大学》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教育著作。从目的到程序,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是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总结,也是我国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有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献。《大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教育的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指发扬光大人先天固有的善性;“在亲民”,朱熹改为“新民”,指推己及人,使人去掉“旧染之行”;“止于至善”,是指达到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是《大学》中提出的封建社会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中还讲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反复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格物,朱熹注:“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两人的注解都有要获取知识就必须多接触事物的意思。“诚意”、“正心”的意思是与“格物”、“致知”相联系的。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讲的是只有认识和了解事物,才能树立起坚定的道德信念。“修身”是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地步,这样的人,才能“治国”,“齐家”,“平天下”。“修身”是《大学》中对人培养所要求的最高目的。《大学》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人,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同《中庸》一样,在封建社会影响很大。宋元以后,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官定的基本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