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学道德教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学道德教育

南宋朱熹关于学校“大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朱熹根据人的年龄、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差异,提出了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学校道德教育的思想。他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阶段;15岁以后便是“大学”阶段。主张人“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朱文公文集》卷七六)。“大学”阶段是“小学”阶段的深化和提高。由于在“小学”阶段“存养已熟,根基已深厚”(《朱子语类》卷七),且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大学”阶段可以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同上书),以理论教育为主,“讲明义理”,使知其所以然。这也就是其所谓“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小学辑说》)。在朱熹看来,人们只有通过“大学”道德教育才有可能达到“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四书集注·大学》)的圣贤境界。为此,他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成《四书集注》等书以作“大学”道德教育教材,后来,《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历朝科举考试和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