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衍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衍历

历法名。唐代一部先进的历法,由唐代天文学家一行于公元728年创制。《新唐书 ·历志》、《旧唐书 ·历志》均有载。此历由开元十七年(729)起使用至肃宗上元二年(761 )。《大衍历》用定气编排太阳运行表,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此历共分7篇。后代历法家都采用《太衍历》的格式来编历。

大衍历

天文历法著作。又名《开元大衍历》,唐僧一行主持编订。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巨鹿(今属河北)人。二十一岁时出家为僧,参与《大日经》的翻译。精通天文、历法和星占。开元九年(721)受诏制订新历。为取得天文数据,与梁令瓒合作制造了我国古代第一台具有可移动黄道环的大型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用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取得大量精确天文数据。据此,开始新历的编制,并于开元十五年(727)写成《大衍历》的草稿。一行还与梁令瓒合作制造了一座具有音响报时功能的浑天铜仪,发起和组织了全国性的圭表测影,以实测结果推翻了传统的表影“千里差一寸”的错误观点,其相对精确的数据相当于测量子午线一度所对应的长度,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大衍历》草稿完成不久,一行不幸去世。其继承人张说、历官陈玄景继续定稿,最后编写成“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开元十七年(729)《大衍历》颁布施行。
《大衍历》中的“历议”、“略例”对历法编制所采用的基本数据、有关术语和原理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考古论今、旁征博引,对古历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历术”有步中朔术(推算与朔望、节气有关的数据)、发敛术(推算七十二候)、步日躔术(推算太阳在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节气)、步月离术(推算月亮位置和朔望、上下弦)、步轨漏术(推算一年中不同日期的昏旦中星和昼夜长短、表影长度的变化)、步交会术(推算日月食的有关情况)和步五星术(推算五大行星的运动情况)。这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各个方面,后世的历法均参照其格局进行编制。《大衍历》正确考虑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不均匀的影响,纠正了隋代刘焯《皇极历》中太阳在春分前一天运动最急、后一天最缓的错误认识,从而进一步采用了定气的概念,并用定气编排了太阳运行表。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民用历本的节气仍采用平气概念,并未采用定气概念,但由于定气能正确反映节气与太阳运行情况的关系,故在清代顺治二年(1645)颁布《时宪历》后,民用历本上的节气也正式采用定气,直至现今。由于采用定气,相邻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不是常数,在计算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时,《大衍历》首先采用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在推算五大行星的运动情况时,《大衍历》又首次使用了包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公式。这两种计算方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大衍历》还最早提出了在地面上不同地方观测日食时交食情况有所不同的概念,并正确指出了其产生的原因,还最早引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由此,《大衍历》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新唐书·历志》说:“自太初至麟德,历有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一行,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开元二十一年(733)《大衍历》东传日本,并行世了近百年。
《大衍历》也有其不足。编订者硬行将有关天文数据与《易经》的一些玄妙的数字联系起来,为显示其“权威性”而给科学蒙上了神秘色彩。这种牵强附会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天文数据的精确性。还有一些内容与卜筮有关,这对以后的历法均有不良的影响。
《旧唐书·历志三》和《新唐书·历志四》中均收录有《大衍历》的“历术”全文。《新唐书·历志三》中还收录了其“历议”、“略例”的部分内容共十二篇。清史致準曾撰《大衍术校注》,刘嶽云撰《大衍述》一卷(《食旧德斋全集》本)。

《大衍历》

唐代推行的历书。唐玄宗命一行和尚(俗名张遂)创制的历法,较为正确地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时速度的变化规律。从唐中叶到明末,该历书约使用了800余年。日本留唐学生吉备真备把该历书带回日本,被广泛流传和使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