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陆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陆架dalujia指岸边低潮线至大陆坡上缘的浅海平台,是属大陆向海的延伸部分。其地貌特点是地形平坦,微向海倾斜,平均坡度为0°07′,平均深度为60米,陆架边缘平均水深可达130米。大陆架宽窄不一,平均宽度为70公里,但也有缺失的。我国大陆架宽度属世界上宽广的大陆架之一,整个黄海均在大陆架上,东西宽750公里,东海大陆架宽130~560公里,南海珠江口外的大陆架宽278公里,南海南部的巽他陆架宽达1000公里。大陆架上水下地貌形态多种多样,其形成与第四纪海面升降活动有关。当低海面时,在陆架上由于河流侵蚀作用发育有河谷,在河口处堆积有三角洲和由潮水侵蚀而成的冲刷槽、沙质堆积体等;在高纬地区由于冰川作用形成冰川谷以及由冰蚀、冰碛作用形成多级平坦地面;当海面上升时,上述地形均被淹没,形成溺谷、沉溺冰川谷和多级海底平面以及水下三角洲、水下湖沼洼地类型。陆架外缘有一高起的前缘,称为陆架边缘堤,依成因不同可分为基底堤、褶皱带堤、断层堤、礁块堤、火山堤等,堤的外侧就是大陆坡。关于大陆架的成因,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大陆向海延伸的部分,与海面升降有关;有的认为是从大陆到大陆边缘的挠折带;还有的认为是由于地球膨胀时期,大陆边缘发生隆起、断裂,从海岸线至深海形成一系列阶梯状平坦面,而大陆架是其中的一个平坦面。在陆架外缘有时出露基岩,而内侧盆地充填厚层沉积物,有的具有油、气存储构造,是目前海上油田主要勘探地区,北海陆架、墨西哥湾陆架和中国海陆架等均属于这一类。大陆架不仅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多种砂矿矿产资源,还有种类繁多的鱼类、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多种化学资源和可供发电的巨大能源,为此,对大陆架的研究与开发富饶的海洋资源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大陆架Dalujia大陆边缘的浅水平台。属于大陆的一部分,是大陆向海的延伸。大陆架地形平坦,向大洋方向微倾,平均坡度大约为1.7‰,平均深度为60米,陆架边缘水深平均达130米,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均宽度为70公里,但也有很宽的和缺失的。我国沿海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之一,整个黄海均在大陆架上,宽达750公里,东海大陆架宽130—560公里,南海珠江口外大陆架宽278公里,南海南部巽他陆架宽达1 000公里。关于大陆架的成因,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它是大陆向海的延伸部分;有人认为是从大陆到大陆边缘的挠折带;还有人认为由于地球膨胀,大陆边缘发生隆起、断裂,形成一系列梯级平面,大陆架是其中的一个平坦面;有人认为在第四纪冰期低海面时,大陆边缘被侵蚀、夷平和堆积,冰后期由于大量冰川融化,海面上升,使陆地边缘被淹没形成的。大陆架上从地貌到沉积物都与陆地密切相关。大陆架上的沉积物以陆源为主。由河流、冰川以及海浪侵蚀的砾石、泥、沙和陆上有机质碎屑占绝对优势,有很多的陆相沉积就是陆架被水淹没之前原地形成的。大陆架上的水下三角洲、水下阶地、溺谷等是低海面时期陆上成因的地貌类型。如我国的黄河、长江、珠江和欧洲的莱茵河、易北河等都有很长的水下河谷向海延伸。这些证据说明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是海面上升被淹没在水下的。大部分大陆架边缘水深都在130米左右,说明冰后期以来海面上升约130米,这与海平面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大陆架上很厚的沉积构造,常常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多种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的鱼、虾、贝类及藻类等生物资源也多集中在大陆架上。所以对大陆架的研究、开发、利用,对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大陆架又称“陆棚”、“陆架”、“大陆浅滩”或“大陆棚”。从沿岸到大陆坡之间的海底区域。是陆地与深海的过渡地带。特点是坡度小,平均坡度约为0°07′,但有的地方相当大。地形与附近陆地地形联系密切:平原之下,大陆架宽广,如欧洲北部和西伯利亚沿岸达320—430海里,中国沿岸大陆架也很宽广,如长江口外可达100多海里;高山之下大陆架狭窄,如日本群岛的太平洋海岸,宽度仅在8—25海里之间。全球的平均宽度不足70公里,总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6%。 大陆架国际法上的大陆架,包括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架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沿海国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但不影响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分地质地理上的大陆架和法律意义上的大陆架两类。地理意义上的大陆架指邻接和围绕大陆领土、坡度比较平缓的成海地带,它是陆地的自然延伸并被海水覆盖的部分。法律意义上的大陆架包括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因而后者包含着一个范围更大的海底区域。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的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及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如果沿海国不勘探大陆架或开发其自然资源,任何人未经沿海国明示同意,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其他国家的船舶和飞机在大陆架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和权利。所有国家都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但铺设此种管道路线的规定须经沿海国同意。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又称大陆棚、陆架、陆棚。大陆向海延伸的浅海海区。它的范围以低潮线起向海方向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大陆沿,即陆架外缘为止。面积占海洋面积的7.6%。深度不一,常在200 m之内,也有超过200 m的;宽度不尽相同,有的很狭窄,有的可达1 000 km不等;坡度和缓,平均为0°07′,部分地段有微小的起伏和水下谷地。大陆架浅海区蕴藏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天然气等20多种。因大陆架海区水浅,阳光可透过浅水层,加以江河入海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是海洋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世界的海洋渔场大多在大陆架海区。大陆架是沿海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部分,其自然资源属于沿海国家所有。 大陆架亦称“陆棚”、“陆架”或“大陆棚”。和大陆连接的浅海海底,深度一般不超过182.8米 (100英寻),因此仿佛是一个棚架和搁板,从海岸缓缓向海洋倾斜,大体上以一定深度的等深线为它的外廓。边缘处深度从120~370米不等,宽度却大有不同,有的地方宽达160公里甚至更多。大陆架越宽,坡度就越小,最缓的地方坡度1°都不到。沿海如有山脉,大陆架相应狭窄,而且距深水海域越近。越过大陆架以后,海底很快跌深,成为大陆坡。由于陆地是逐渐向大陆架倾斜的,陆海交界处没有角度变化,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大陆架的外缘是大陆原来的边界。其地质结构与相邻的大陆一致。海底地貌由原来陆地上的地貌沉溺于海底之下构成,主要是残留的或稍经海洋环境改造的陆地地貌,如高纬地区被海水淹没的冰川地貌,中纬度常有海成阶地与水下河谷。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潮流冲刷形成的深槽——冲刷槽和潮流的沙质堆积体——潮流脊 (或称潮汐三角洲) 等。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约7.6%。陆架海区生物资源丰富。海底多蕴藏石油、天燃气和其它矿产资源。大陆架为沿海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其自然资源属沿海国家所有。未征得沿岸国家的直接同意,任何人都无权开发、勘探和开采陆架自然资源。大陆架的法律制度由1958年签订的日内瓦《领海与毗邻区公约》以及各国的国内法调整。 大陆架大陆架是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大陆架是一国陆地领土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在地理学意义上,大陆架是指从海岸起在海水下向外延伸的一个地势平缓的海底地区的海床及底土,在大陆架范围内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海床的坡度很小,一般不超过1/10度。在大陆架外是大陆坡,在这里海床坡度突然增大,往往达3—6度,甚至更大,水深一般在200—400米之间,从大陆坡脚起海床又趋平缓,称大陆隆起或大陆基,一般坡度只有1度左右,水深可逐渐加深至4000—5000米。大陆隆起之外是深海海底。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合称大陆边或大陆边缘。 大陆架地学上的大陆架,系指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带,从平均低潮线起到地形坡度显著增加的转折处止,平均坡度0.1°,平均水深130 m,平均宽度40 n mile。全世界大陆架总面积2700多万km2,占海洋总面积的7.6%。从大陆架外缘向海底延伸,坡度增大,一般为2°~6°,最大可达20°,称为“大陆坡”。在大陆坡与深海床之间还有一个宽广而平坦的地形表面,一般称为“大陆基”或“陆基”。法学上的大陆架,系指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至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包括地学上的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 n mile,该沿海的大陆架可扩展至200 n mile,而在这一距离超过200 n mile时,沿海国可选用下述两种方法之一划定大陆架外部界线:❶以经纬度标出的最外各定点为准划定界线,每一定点上沉积岩的厚度至少为该定点至大陆坡脚最短距离的1/100; 大陆架亦称“陆架”、“陆棚”或“大陆棚”,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7.5%左右。它主要是指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一般平均坡度为0°07′,水深0-200米,宽度为10公里至1000公里以上。据考察,大陆架上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底蕴藏大量石油、天然气和多种矿产资源。近年来,随着海洋技术的发展,大陆架的开发非常迅速,建设的油田已有一百多个,油井约十几万个,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至于在大陆架浅海区进行人工养鱼,种植各种植物,更有广阔的前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