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人感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46 天人感应西汉董仲舒用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指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的谴责和嘉奖。西汉董仲舒在肯定“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和“天人一也”的前提下,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贤良策一》)。同时,人们用某些宗教仪式,也能感动上天,促使天改变原来的安排。这是董仲舒封建神学体系的基础。 天人感应tianrenganying汉代哲学的重要命题。董仲舒继承前人思想提出这一命题。它认为人是天派生的,因此天人同类。同类相感,天人可以感应。当人主做了好事,天就会通过气产生瑞应、瑞物来表示嘉奖。人主做了错事、坏事,天也会通过气,造成水旱之灾和异常之物,来谴告人主。这叫灾异谴告说。人主经谴告仍不醒悟,天又会产生奇怪的东西来恐吓人主,还不改正错误,那么,上天就要改换统治者。无视上天的警告,皇帝就会落到身死国亡的地步。很显然,天人感应说首先是对皇帝的制约。同时,它也要人民服从皇帝的统治,维护统一安定的社会秩序。后来唯物论哲学家对此有所批评。王充就认为天无意志,不会与人产生精神感应。封建统治者利用它对人民的欺骗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天人感应说日益表现出荒谬性和反动性。 天人感应西汉董仲舒用语。认为人化天而成,与天偶合;天可与人相类相通,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有喜怒哀乐,以灾害谴告人事,表明其对世事的态度;人能通过宗教仪式感应上天,促使天改变自己的原有安排。“天人感应”说是董仲舒封建神学体系的基础。 天人感应关于天和人互相影响的一种神秘观点。源于商,发展于战国时阴阳家,成于西汉董仲舒。他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提出天人相类,“人副天数”的观点,认为天按照自己的模式创造人类,人类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等都是天的复制品。还认为“天亦有喜怒哀乐之气,哀乐之心”。“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反之,如果人的行为符合天意,也能感应上天,使社会安定。东汉时这一思想发展为谶纬神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