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宰官名。西周时期置。此后历代或置或废不一,至宋以后废。初为祭祀宰牲官,西周时为佐天子以总国家政务的高级官吏。《周礼·天官冢宰》: “大 (tai) 宰,卿1人。”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典,以佐王治邦国。”《资治通鉴·汉纪二》: “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胡三省注: “此太宰非周官之太宰。汉奉常属官有太宰。师古曰: ‘具食之官。” 《宋史·职官志一》:“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靖康中,复改为左右仆射。” (参见: 太常) 太宰明清时吏部尚书之别称。 太宰官名。又称冢宰。相传商始置。《周礼》列为天官之长,总领百官。周公为太宰,“相王室以尹天下” (《左传》定公四年)。春秋、战国多沿置,为执政大臣。秦、汉、魏不复设。晋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与太傅、太保并为上公,常执朝政。东晋、南朝多用作赠官,安置元老重臣。皆一品。北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1人。隋、唐废置。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至钦宗靖康元年 (1126) 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明、清时亦用为吏部尚书之别称。 太宰官名。殷置,在周也称冢宰。位列《周礼》六卿为天官。职掌统领百官,是辅助天子治理国事的重臣,故后世以冢宰为宰相别称。此官春秋列国尚多沿设,秦、汉以后多废。晋因避司马师讳,曾改太师为太宰。宋徽宗一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明清也尊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太宰官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