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新中国成立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


一、新中国成立前

江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建,是在创建城市党组织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在校学生、工人中吸收党员到从农民中吸收党员,并不断充实和发展壮大。早期党在农村的活动,主要以城市党组织为依托。


一、新中国成立前


一、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前, 湖南除极少数中小城镇外, 都是贫困的农村, 农民占全省总人口的95%以上, 几乎全是不识字的文盲, 他们见闻闭塞, 无缘接触新知识、新文化, 大多过着蒙昧的、缺少文化的生活。然而, 湖南历代农民在竭尽全力劳作求生的同时, 也创造和传承了民间文艺、民间工艺和民间风情。这些民间文化艺术, 构成了湖南传统的农村文化。它们代有所尚, 时有翻新, 需者创造, 适者传承, 渊源流长,生生不息, 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一直是南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50年代初期发掘、整理的不完全统计, 仅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流传下来的就有386种, 上万个节目。
湖南传统农村文化, 大都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其中最显著的, 如民间文艺, 有湘剧、祁剧、花鼓戏、傩堂戏、衡山皮影、常德丝弦、衡阳渔鼓、长沙大鼓、滩头年画、湘西南哭嫁歌、苗族猴儿鼓、土家族摆手舞、侗族芦笙舞、瑶族长鼓舞, 以及各地民歌、山歌等; 民间工艺, 有长沙湘绣、醴陵釉下彩瓷、铜官陶器、浏阳烟花和菊花石雕、洞口墨石雕、桃源石雕、邵阳翻黄竹刻、益阳竹艺、岳州扇艺、湘中蓝印花布、湘西土家织锦等; 民间风情, 有农历正月汉族的 “元宵节”、土家族的 “过年”、侗族的 “行年”、三月苗族的 “歌会”、十月瑶族的 “盘王节”。
自西学东渐至清末, 新文化运动曾涉及湖南的一些中小城镇, 兴学堂、办报纸、创宣讲、开电影等,但没有触动广大农村。及至中华民国成立, 尽管曾经提倡通俗教育、民众教育, 创办过通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以及民众图书馆等, 最多年份也曾达到过县县有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此外, 也曾一度在乡镇政府内设有文化干事, 省还设有农民教育馆, 7个县设有文物保存所。因此, 新中国成立前, 湖南农村传统文化处在自生自灭状态之下。


一、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前的湖南乡镇政权始于大革命时期。1925—1927年, 湖南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成为中国大革命的中心区域之一。湖南省有50多个县成立了县、乡、村农民协会, “一切权力归农会”。农民协会成为当时农民革命专政的临时政权形式, 实质上是革命政权的最初萌芽。1927年2月, 中共湖南区委发布了《关于如何实现乡村民主政权的通告》, 肯定了建立农民协会, 争取政权的合理性, 强调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联合战线的民主政权。同年3月, 中共湖南区委发出 《为召集省民会议宣言》, 指出湖南农民革命已经进行到参与并管理政权阶段。建议从速召集省民会议、县民会议、乡民会议, 但不久发生 “马日事变”,乡民会议体制没有建立。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在此前后, 湖南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县乡两级苏维埃政权。当时的乡级政权结构是: 乡苏维埃代表会议是乡的最高权力机关, 由各村民众民主推选产生。代表会议设常委会, 成立主席团, 主持全乡苏维埃政府的日常工作。乡苏维埃政府还下设各工作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为革命战争服务, 同时组织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红军长征后, 湖南革命进入低谷, 虽然共产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仍坚持开展各种革命活动, 但没有再建立公开的革命政权组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