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奕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奕訢1832—1898清朝宗室。宣宗旻宁第六子,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古特氏。年少时,和文宗同在书房读书习武,自创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为枪法赐名“棣华协力”,刀法赐名 “宝锷宣威”,并赐白虹刀。文宗即位后,按宣宗生前留在建储匣中的谕旨,封奕訢为恭亲王,另建府第(今北京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在内廷行走。咸丰三年 (1853) 太平军逼近京师,由奕訢率领文武大臣办理防御,任命为军机大臣。奕訢有才干,颇自傲,与文宗兄弟间渐生嫌隙。五年,其生母康慈皇太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死,奕訢未经奏准便办理生母封号事宜。文宗以礼仪疏略的罪名,罢免军机大臣、都统、宗令等,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九年,授内大臣之职。十年,英法联军兵临京城,文宗避到热河行宫,命奕訢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奕訢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应允了英法的所有条件。受命掌理初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十一年七月,文宗死。奕訢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协力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治罪,奕訢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后又兼任宗入府令,主管神机营。同治元年 (1862) 穆宗开始读书,奕訢受命在弘德殿行走,督促皇帝读书。朝廷政务大权集于一身。四年,奕訢与两宫太后间发生权力之争,被罢免议政王等一切职务。诸王大臣再三为他恳请,方准他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继之,仍任军机大臣。同治十三年(1874) 降为郡王,因两宫太后干预,方复亲王爵。光绪十年 (1884) 法国侵战越南,罢军机大臣。二十年,日本用兵朝鲜,起用管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海军,复任军机大臣。二十四年,病重。德宗和慈禧太后三次去王府探视,四月死。年67岁。谥忠。有载澂、载滢、载濬、载潢等四子。 奕訢1832—1898清末洋务派首领。号乐道主人,爱新觉罗氏。满族。道光帝第六子。1851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主持签订《北京条约》。次年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支持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并和李鸿章、曾国藩从事洋务活动。1898年病死。 奕訢1833—1898姓爱新觉罗氏,自号乐道主人,又号鉴园主人,道光帝第6子。少颖敏勤学,道光帝欲以为皇储,后不果,临终亲封为恭亲王。咸丰帝立,多参大事。咸丰三年至五年(1853—1855) 为领班军机大臣。后罢。十年 (1860) 英法联军内犯,咸丰帝北狩热河,令其留京求和,遂与英、法、俄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旋奏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即以之总理其事。翌年,咸丰帝卒,以肃顺等八大臣辅政,乃联合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推倒八大臣,率群臣拥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两太后加封其为议政王,总领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内政外交,从此力行洋务新政,倚重汉族地主武装,陆续敉平国内人民大起义。同治四年(1865),因事罢议政王号,权势稍减,仍亟亟于军事、工业、教育诸方面之近代化,于中外交涉多主和平解决,于宫廷用度时有抵制,以此为慈禧太后及同治帝所不喜。光绪十年 (1884) 春,以清军在中法越南战争中失利被黜全部职事,居家赋闲。10年后起用,仍主内政外交。然已意志消沉,阻挠维新变法。二十四年 (1898) 卒于百日维新前夕。谥号忠。著有《乐道堂文钞》、《续钞》、《诗钞》、《萃锦吟》等,被人收为 《恭亲王集》。 奕訢1833—1898洋务派首领。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之弟,封恭亲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被任命为全权大臣,留京接洽投降事务,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主持总理衙门,咸丰帝死后,在英国支持下,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祺祥政变”,后任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兼管总理衙门,总揽军政、外交大权。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回民、苗民、彝族人民起义。对外执行妥协政策,与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清朝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被免除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1884年中法战争时,又被免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又复前职,主张向日本求和。戊戌变法前期,阻挠光绪帝接近康有为等维新派,旋病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