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子弟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子弟书

亦称“清音子弟书”。曲艺曲种。清乾隆年间至清末盛行于北京、东北等地。有东西调之分。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清曼殊震钧的 《天咫偶闻》 中说:“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西调尤缓而低,一韵萦纡良久。此等艺,内城士夫多擅扬,而瞽人其次也。然瞽人擅此者,如王心远、赵德璧之属,声价极昂,今已顿绝。”子弟书以短篇为主,一般为几回几十句至几百句,长者如演吕蒙正故事的《全彩楼》有三十二回。每句以七字为主,但可加添衬字。

子弟书

清代说唱艺术,又称清音子弟书,曾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乾隆初年,一些满族八旗子弟在八旗子弟乐(远戍边关的旗籍子弟利用军中流行的俗曲和旧有满族单鼓曲调,编词唱曲抒发怀乡之情的各种小曲)基础上,结合民间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以八角鼓击节,无道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七言体唱段。至乾隆中叶,正式称为子弟书。其曲调因演唱风格不同而形成两大流派:西城调和东城调。西城调又称西韵,曲调悠缓而低,一韵萦纡良久,善唱男女爱情故事。内容多取材于《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明清小说,以及戏曲、传奇中的故事;东城调也叫东韵,曲调粗犷沉穆,善唱慷慨激昂、歌颂英雄豪杰的历史故事,如《白帝城托孤》、《宁武关》等。嘉庆年间,东韵子弟书随北京闲散宗室人员传入沈阳。后传入民间,北京、天津、沈阳都产生过职业艺人,并逐步废弃八角鼓,增加一把三弦伴奏。至清末,子弟书开始衰落。子弟书在清代盛行了一百多年,出现了一大批作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早期为罗松窗,晚期为韩小窗。

子弟书

❶满族曲种。因首创于满族八旗子弟而得名。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原为清代军中流行的俗曲,乾隆初年传入北京,八旗子弟以此为基础,参照鼓词等形式,发展而成。伴奏乐器为八角鼓,曲调简单。当时重唱词,轻演唱。嘉庆年间传入民间,并产生了职业艺人。嘉庆三年(1798)京旗闲散被遣送盛京,同时传入东北。1900年前后逐渐衰落。在流行的一百多年中,涌现出大批作家和作品。对后来的东北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产生深远的影响。子弟书作品甚多,大多出于文人之手,文字工整,讲究对仗排比。有影响的东北作家,韩小窗、鹤侣氏等。流传较广的作品有《忆真妃》、《露泪缘》(13回)、《红拂私奔》等。据傅惜华先生《子弟书总目》载,共有446种。
❷书名。是清代乾隆年间产生的一种鼓词。最初在满族八旗子弟中传唱、故曰“子弟书”。曾盛行于北京、沈阳和东北各地,故也叫“东北子弟书”。对于研究满族文学史,以及近代东北地方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子弟书

原名“清音子弟书”。北方鼓词的一支。相传由八旗子弟始创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盛传于北京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地区。形式比一般鼓词体制有所改进。所采用韵目分为十三部,即北方戏剧曲艺所通用的十三辙。内容极其丰富:(1)取材于明清通俗小说;(2)渊源于元明清杂剧与传奇; (3)当时北京剧场上最流行的京剧题材; (4)描写当时北京社会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等为题材的作品。其词雅驯, 其声和缓。乐调唱法分东城调和西城调两派。著名作家有鹤侣(代表作品有《借鞋》、《老侍卫叹》等)和韩小窗(代表作品有《白帝城托孤》、《露泪缘》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