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古代军事论著。又称《吴孙子》、《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著。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学家。孙武的祖先原系陈国贵族,因内乱奔齐,受齐桓公重用,屡建战功,赐封田姓,景公时又赐姓孙,至孙武的父亲,仍任齐国高官。因此,孙武年轻时即对政治、军事深有研究,后因齐国内乱,避居吴国。公元前512年,经吴大将伍子胥极力推荐,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命为将,助吴王数次伐楚,一度攻入楚都郢城,又北击齐、晋,使吴国取代了晋国,建立了霸主的地位。 全书共十三篇,篇各题名,依次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卷首“计篇”,开卷便强调兵者国之大事的观点,强调“庙算”,即通过战略上的运筹分析,来预计战争胜负的可能及其意义。“作战篇”主要阐述速决速战的进攻战略思想。“谋攻篇”的中心内容是以谋略胜敌,不战而屈人兵的原则。“形篇”和“势篇”分别论述了军队的素质和如何指挥军队进行战略进攻、防御的关系问题。“虚实篇”是关于作战中如何避实就虚,争取主动权的原则和方法。“军争篇”阐述了如何争取先机之利,以及在特殊情况下作战的原则,特别是在军队开进、接敌的动态中,如何把握战机的问题。“九变篇”归纳了两军交阵的九种情况下,如何临事适变,处理军务的原则。“行军篇”论述了在各种特殊地形条件下,行军和宿营的方法。“地形篇”和“九地篇”讨论了军事地形学和军事地理学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战略角度考察了六种地形的例子,兼及带兵和用兵的原则,以及在战略进攻中如何实施突然袭击的问题。“火攻篇”总结了作战中火攻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用间篇”则着重论述了战略侦察的手段及意义,包括对敌方军情、政情的了解。 《孙子》的内容丰富详赡,作者以抽象的事理,论述军事领域内部的联系和规律,且往往从高屋建瓴的战略高度来总结治军用兵的原则,这首先表现在他的战略思想上。作者认为,影响战争胜败有多种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则是道、天、地、将、法五方面的客观条件。道,指政治,即国君与人民之间关系是否协调,政治是否清明;天和地,分别为四季变化、寒暑晴雨以及地理形势、间距;将,指作战将领的经验、才智,治军情况;法,指军队的组织纪律,各种分工是否合理有效。只有对上述五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战前审时度势,作出周密慎重的决策原则,才能造成主动有利的军事形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便是作者强调全面掌握情况,切忌主观臆测的战略思想的高度概括。其次,作者又是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不战而屈人兵”思想的第一人。孙武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军事争端,归结起来,仍是政治上冲突的又一表现形式,因此,不是以力胜敌,而是以谋略胜敌,才是高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谋略的内涵,既有军事上的指挥策划,充分掌握了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后制定的周密计划,即“先胜而后战”,也包括运用政治、外交方面的手段来实现战略意图,某些情况下,外交上的成败甚至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作者的战略构想是把谋略视为第一,外交次之,不得已而采取伐兵、攻城的手段,显示了对政治与战争关系问题的深刻认识,至今对我们仍不无启迪。在战术思想方面,“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可以说是孙武指挥思想的精髓。他主张根据不同的情况、地形等条件,灵活用兵,认为兵无常势,正如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作战时,强调夺得战场上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主张机动作战时,应以压倒优势的对比力量,展开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尽快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如果敌众己寡,敌强己弱,则采取避其锋芒的战术,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以静待动,以逸待劳,随时寻找突破点,用兵原则仍然是灵活二字。作者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中,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智慧。在论述间谍手段的作用时,指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断然排除了鬼神、巫卜等与迷信观念相关的手段,强调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的重要作用。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还表现在努力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使之服务于军事。如总结了“昼风久,夜风止”、“月在箕、壁、翼、轸”的大风日等经验,作为制定火攻战术的参考。这些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无神论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在阐述用兵原则时,作者总结了许多对立统一的现象,如奇正、虚实、迂直、强弱、胜败、患利、劳逸、安危、等等,以虚实为例,主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二者变化无穷,实际上正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原则范畴的认识。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还表现在作者在判断情况时,“杂于利害”的主张,即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反面,“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等等精辟的论断中。孙子在战争问题上的观点,反映了春秋末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愿望。面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他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思想,主张强化军事力量,正是地主阶级试图通过兼并战争为自己开辟前进道路的理想,这无疑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提出“智信仁勇严”的选将标准,也是对旧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制度的一种否定。此外,《孙子》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文字精练,修辞表达上特别注意语言的生动和鲜明,善于以比喻和夸大来渲染效果,因此在先秦散文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孙子》揭示了有关战争的普遍规律性的内容,并涉及了军事学理论的各个学科门类。因此,二千余年来,《孙子》一直被视作军事著作中的经典之作,孙武本人也被尊为兵圣,至今仍享有极高的声誉。历代军事家运用《孙子》的用兵原则指挥战争取得胜利的例子,在史籍记载中不计其数。他总结的用兵原则,特别是他对战略的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直到今天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中国,《孙子》在全世界也被公认可与历代兵家名著相媲美的军事经典名著,世界各大军事院校和军事研究机构,都直接将《孙子》作为教材和研究资料。《孙子》亦对我国兵书的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兵家名著,如《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直到宋代的《虎钤经》、明代的《登坛必究》等,都引证了孙武的观点或部分内容。 根据《史记》的记载来看,《孙子》十三篇在孙武晋见吴王时就已独立形成,后来,又补充了他在吴国的军事实践经历,内容变得更加完善。书成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葬中保存的《孙子》残简,是今存最早的古抄本。至东汉末,著名军事家曹操第一个对《孙子》进行注释整理工作,除去了后人在流传中并入《孙子》的若干佚文,恢复了十三篇的原来面貌。此后,先后又有十家注释。宋以来,海内刻印的《孙子》版本不下五十余种,大致上可分为十一家注系统和宋刻《武经七书》系统。现在流传的主要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孙子》在海外的流传,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当时由日本遣唐使将《孙子》带回了日本,很快便在日本得以流传。至1660年出现日译《孙子》后,阅读和研究的人数更多,还出现了《孙子谚解》、《孙子摘要》、《孙子详注》等研究著作。1772年在法国巴黎翻译出版的《孙子》,是此书西传的开始,本世纪初,又相继出现了英文、德文版的《孙子》,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日、英、法、德、俄、朝、越、希伯来等不同文本多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孙子》1卷,共13篇。亦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孙武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对后世文学发展亦有影响。其体例按专题分篇论述,主次分明,结构缜密,逻辑性强,文风质朴,语言凝炼,善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有“辞如珠玉”之誉。历代注家甚多,传世最早注本为曹操注,3卷,有《丛书集成初编》本。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内有今本13篇外《吴问》、《四变》等佚文。 孙子一卷。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此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孙武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 ‘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相传孙武为吴王训练宫中美人,吴王以知其善用兵,任为将军。孙武帮助吴王经国治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明载《孙子》十三篇,然《汉书·艺文志》谓 “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唐杜牧亦谓此书本十万言,曹操删削成一卷。《四库提要》不同意这种观点,云 “牧之言固未可以为据也。”今多数学者认为,《孙子》十三篇为本文,至汉成帝时,任宏校次兵书,定为八十二篇,图九卷,乃后人附益而成。东汉末曹操删去附益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才恢复了《孙子》的本来面目,附益部分和图渐渐亡佚。这从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木简发现,可以为证。此书自流传以来从未有人怀疑过,但唐宋以来,渐开疑端。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清初全祖望因循前人叶适说:“故水心疑吴原未尝有此人,而其书其事皆纵横家之所伪为者。”(《鲒埼亭集·孙武子论》)此余绪延至近世,许多学者定其为伪书,如黄云眉 《古今伪书考补正》、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等。或以为其人即齐之孙膑,日人斋藤拙堂《孙子辨》也持此说,谓孙武、孙膑乃是一人。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1972年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了 《孙子兵法》和 《孙膑兵法》,聚讼一千多年的案子,才一朝得释。《孙子》 一书,也称 《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等。今传世的有二个版本源流,一为传世的文献系统,一为出土竹木简系统。传世本《孙子》十三篇,或著录一卷,或著录三卷,或著录十三卷,但内容不变。全书约五千九百字,十三篇篇名依次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一书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富有哲理。如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兵贵胜,不贵久”,“因粮于敌”(《作战篇》)。“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虚实篇》)。这些用兵原则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继承。宋代元丰年间,朝廷下诏校定 《孙子》、《吴子》等七书,号为《武经七书》,颁于学官,《孙子》被列为“七书”之首。孙武被誉为“兵圣”,《孙子》则被称为“兵学鼻祖”,丝毫不足怪。《孙子》不但在中国军事史上,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早在唐代就已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译本。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 (残简)。经银雀山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宁宗年间的 《十一家注孙子》本。宋刊《武经七书》现藏日本静嘉堂。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静嘉堂藏本胶片影印出版了 《续古逸丛书》,国内通行本多据此翻印。宋刊《十一家注孙子》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至于明清以来以至近世的各种版本,举不胜举,从略。《孙子》一书的注解,以曹操注为最先。此后注家蜂起,代不乏人。据有人统计,中国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旧注较佳者有 《孙子十家注》 (清孙星衍校)。宋施子美《孙子讲义》(载《武经七书讲义》中)、明刘寅 《孙子直解》(载《武经七书直解》中)、明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清朱墉 《武经七书汇解·孙子》、清夏振翼《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负有盛名的校注本有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杨炳安《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吴九龙等《孙子校释》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孙子一卷。晋孙绰 (详见 《论语集解》)撰,清马国翰辑。隋唐志道家类都著录孙绰撰《孙子》十二卷,有些书引用其说常作孙绰子,是为了别于战国时孙武子。孙绰所撰之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辑得二十余节,作为一卷。其后黄以周叙谓“国翰所辑,脱漏孔多。”所以重收 “凡三十有二事”,可惜未见其辑本。黄以周又说孙绰书中有道家言,有儒家言,有名家言,认为孙绰所学杂而又杂。然而六朝学风,玄儒并茂,刑名源于道德,所以道内而名外,源流显明,也不足为怪。且今本《孙子》,转引辑录,不知经多少人之手,已非原貌。所以马国翰所辑,黄以周补述,只可作为参考,不可以为凭据。现存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孙子❶通常指吴孙子,即春秋时期的孙武,也有指齐孙子,即战国时期的孙膑。 ❷《孙子兵法》的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