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58 孙武

春秋末兵家。以法治军,号令严明,曾以兵法13篇求见吴王阖闾,在吴“演兵斩王美姬”以威军令。主张改革图强,厚爱其民,主俭臣勤,亩大税小和富民;反对主骄臣奢,禁祥去疑,反对相信鬼神和灾异。认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计篇》)。提出道、天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大因素。道指政治是否修明,战争是否正义,是否“令民与上同意”;将指统帅的道德修养和才能。主张“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谋攻篇》),强调“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他认为治乱、勇怯、强弱、劳佚、饥饱、安动、众寡等对立是相互转化的。强调在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所著《孙子兵法》书中提出将帅应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品德修养。


092 孙武?

春秋末(约2500年前)著名军事家。即孙子,齐国人,字长卿。因内乱流寓吴国,伍子胥荐于吴王,献兵法13篇,吴王任为将。与伍子胥伐楚,用其谋五战五捷,克郢都。继之,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彰名诸侯。所著13篇,系我国最早之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孙武

❶孙武(约前5世纪在世)。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春秋末期齐国人。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吴王问:“可试以妇人乎?”孙武曰:“可。”吴王选出宫中美人共百八十人,分为两队,以宠姬二人各为二队队长。孙武三令五申,妇人复大笑而不听令。孙武欲斩左右队长,吴王止之。孙武曰:“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示众,依次选拔第二人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合规矩绳墨,不敢出声。兵既整齐,报于吴王。于是,吴王阖闾知孙武善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都,北威齐、晋,名显诸侯。《汉书·艺文志》兵家著录《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传世有《孙子》十三篇,有十家注本。
❷孙武(1876—1939)。武昌起义领导人之一。名葆仁,字尧卿,号梦飞,湖北夏口人。为表达革命志向,常把字写成摇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历任湖南岳州新军教练官,岳州武威营管带。光绪二十六年参与吴禄贞、傅慈祥、唐才常等人欲率自立军准备发动起义的活动,并被推为岳州起义军司令。事败,唐才常、傅慈祥等被捕遇难,他逃往广州潜乡隐居。光绪三十年(1904年),加入科学补习所,负责联络军队与会党,事泄逃往日本,入成城军事学校。不久为反对日本文务省颂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而罢学归国。后入日知会办江汉公学及师范传习所,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1906年12月),响应江西萍乡及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革命党人和会党发动起义,因叛徒告密,日知会被破坏,会员胡瑛、刘静庵等被捕入狱,他潜往乡间得免。光绪三十三年再去日本,参加筹组共进社,被推任为军事部长。宣统元年(1909年)春,回到武汉,联络会党,组织革命力量,成立湖北共进会。同年秋,应共进会东京本部拟定的广东大都督聂荆之电召,去广西参加共进会员发动的起义。行至广州,得悉事败,折转香港,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次年回到武汉继续领导共进会的工作。宣统三年(1911年)秋,在川、鄂、湘、粤等省保路运动的推动下,共进会和文学社达成协议,组成联合指挥部,决定发动起义,被推为参谋长。因赶制炸弹失慎受伤。同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被推为军事部长。南北议和期间,组织“民社”,与同盟会对抗,遭革命党人反对,自此消沉。

孙武

见“军事”中的“孙武”。


孙武

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人。曾流寓于吴,谙熟兵法。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后与伍子胥谋伐楚国,连战皆胜,名赫诸侯。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现存最早而杰出的兵书。该书总结了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受到国内外的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兵学鼻祖”。

孙武生卒年不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时兵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著有《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今存本13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论理严密、精到,逻辑谨严,历来被称为“兵经”,对后代影响很大。

孙武

春秋末著名军事家,兵学大师,兵家创始人,字长卿,齐国人,田完之后裔。食邑乐安 (今山东博兴)。后为避乱,武逃至吴,为吴将,主张改革,治军有方,曾率军灭楚,成吴霸业,著有《孙子兵法》,对战争规律和军队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在战争问题上,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战争胜负“经之以五”,曰道、天、地、将、法; 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调查研究,分析形势,吃透敌我,掌握战争规律,克敌制胜。在战略战术上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奇正相生”,机动灵活。在军队问题上进行改革,强调将的作用,要求为将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认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经”之一,《孙子兵法》研究的是古代战争规律,充满了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中国、在古代有重要地位,就是在今天、在世界也有重大影响。

孙武

孙武 (生卒不详),春秋末期人,属兵家,字长卿,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出生于齐国长安 (今山东惠民)。吴王阖闾三年 (公元前521) 以兵法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他回答吴王阖闾关于晋国六卿“孰先亡,敦固成” 的问题时,认为改革图强,亩大税轻者可以获得成功 (见银雀山竹简 《孙武兵法·吴问》),表明了他主张变革的政治观点。阖闾九年 (公元前515),孙武率兵 “西破强楚”,夫差十二年 (公元前484) 又于艾陵大胜齐军,“北威齐晋”,取得这样的胜利,是与他的军事思想分不开的。孙武的军事著作 《孙武兵法》,现存13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兵法》 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种基本因素是: “道” ——政治,“天” ——天时,“地” ——地利,“将” ——将帅,“法” ——法制。包括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包括了军事指挥者个人的素质和士兵的素质,孙武在 《谋政篇》 中还提出: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殆;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彼知己” 就是认识战争双方客观实际,并按照客观规律决定自己的行动。他把战争双方的客观实际分为五个方面,在各篇中阐述了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是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这一条表现了对战争的重视和慎重态度。孙武认为战争是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二是 “识众寡之用者胜”。这一条是说,要掌握敌我双方兵力数量对比,按照数量的对比关系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三是 “上下同欲者胜”。四是 “以虞待不赏者胜”。五是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武兵法》 一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法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孙武看到战争是取得政治、经济利益的手段; 军事是实现政治、经济目的工具。
(2) 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其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孙武提出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御、速决与持久、兵力分散与集中的矛盾,还提出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正奇、死生、虚实、动静、勇怯、治乱、胜败等对立范畴。认为这些矛盾和对立是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
(3) 重视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战争是敌我双方实力和智慧的较量。敌人实力如何,谋划是否发生过失,事在敌人,因而 “事可知,而不可为”,(《形》)胜利可以预见,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但发展和正确运用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己的被动,去造成敌人的被动和失败,就可以为胜利创造条件。因敌情变化而灵活地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使敌人无法推测自己的作战意图和行动规律。这些都是主观能动性。

孙武

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人。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贤进士时,他携带兵书前往求见。经过考核,被阖闾任命为将。尔后,曾率领3万人马,打败了楚国20万军队,并且攻入了楚之郢都,使吴国强盛起来,“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成为一霸。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共13篇,约6000多字,深刻地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地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指出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重视;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击敌人,保全自己; 战略上要有“大勇”精神,藐视一切敌人; 战术上要谨慎小心,“避实而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同时,强调作战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故此,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兵书。


孙武

春秋末期兵家。字长卿。齐国人。吴王阖闾的将军。曾率军西破强楚,攻入楚都郢;又在艾陵战胜齐军,使吴北威齐晋。提出“知己知彼”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战争指导原则和决定胜败的“五事” (道、天、地、将、法) 和“七计”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命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提出 “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注意战争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分析战争中的矛盾运动及其转化,强调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战术,发挥将帅的能动作用。对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安动、勇怯、劳逸、利害、治乱等矛盾关系作了一定的分析。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的兵书,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孙武

即孙子。春秋末期军事家。吴国将军。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前512年,向吴王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用为将。在吴楚争夺霸权战争中5战5胜。前506年攻下楚都郢,以一隅之地而称霸。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孙武

春秋末军事家。即孙子。字长卿,齐国人。据说他曾流寓于吴,以谙兵法,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后与伍子胥谋伐楚,五战五胜,攻下郢都(今湖北江陵北),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他主张改革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它大体总结了春秋时代重要军事斗争经验,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和不断的加工润色,到战国中叶才整理成书。《汉书·艺文志》记《孙子兵法》八十二篇。曹操注《孙子》时,又削其繁冗,取其精粹,还原了十三篇的体例。这部军事哲学著作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13:57